兰考泡桐:从防风固沙到中国琴乡的“绿色奇迹”

正观特稿 原创

2025-09-30 10:33

张怡康


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的一个普通院落里,57岁的斫琴师徐亚冲正俯身于一块淡金色的泡桐木板上。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他专注的脸庞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手中的刨子每一次推刮都带起细碎的木屑,发出富有节奏的"唰唰"声。他时而停顿,用指尖轻叩木板,侧耳倾听那清脆的共鸣。"每块泡桐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徐亚冲说,"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有木屑在光线中飞舞,散发出特有的清香。

全国高达95%的高档民族乐器都选用兰考泡桐作为音板原材料,这个数字背后,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奋斗史诗。兰考县文旅局局长孙理胜不禁感慨道:"泡桐从治沙树变成摇钱树,不仅是产业的蜕变,更是兰考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

风沙中的生命树:泡桐与兰考的生死羁绊

1962年的兰考,是中原大地上最触目惊心的伤痕。全年160天以上的风沙日,63个村庄被黄沙掩埋,盐碱地蔓延成灾。《兰考县志》曾记载,一位农民为守护亡父坟墓,不得不用胶泥封住坟头以防风蚀。正是这一幕,让新任县委书记焦裕禄意识到:治沙,关乎生死。

焦裕禄带领群众展开了一场与自然的悲壮博弈。他独创“贴膏药”(用胶泥封沙)和“扎针”(种植刺槐固沙)之法,但效果十分有限。转机出现在一次走访中——当地村民无意提及“兰考三宝”中的泡桐。这种树耐盐碱、生长快,五年即可成材。焦裕禄果断决策:全县大面积推广泡桐种植。曾任焦裕禄通讯员的老干部张根廷回忆道:"焦书记常说,泡桐就是兰考的'绿色银行'。"至1964年焦裕禄书记病逝时,兰考已种植泡桐林5.6万亩,沙丘移动速度从年均5米降至不足1米。

其实泡桐的生态价值远不止于此。其根系能深入地下10米固沙保水,树冠遮荫降低地表温度,叶片吸附粉尘净化空气。到2024年,兰考泡桐存量超1000万棵,活木蓄积量115万立方米,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华北绿肺”。

1980年代初,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张连根师傅在兰考察看泡桐木材时,被一阵清脆的鼓风声吸引——那是村民代士永制作的风箱。张连根拆下风箱木板制成音板,发现其共振性能极佳,音色清越悠长。这一偶然发现,开启了命运齿轮的转动,同样改写了兰考的命运。

代士永是兰考县堌阳镇的徐场村的一名普通村民,这位仅有小学文化的木匠敏锐嗅到了商机。1986年,他变卖家当凑足4万元,带领村民创办兰考第一家乐器厂。为攻克技术难关,他七赴上海,以“扔掉兰考要饭篮”的悲情打动制琴大师张连根赴兰传授技艺。1988年,首批兰考古筝问世,虽工艺粗糙,却以价格优势打开市场。至1992年,兰考泡桐被轻工业部认定为“最佳乐器音板材料”,产业根基初成。

偶然与必然:从风箱到乐器的产业觉醒

进入 21 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文化产业政策逐步放开,兰考民族乐器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彼时的徐场村,如同被点燃的烟花,迅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在政策春风与市场浪潮的双重推动下,这个豫东小村落步入了乐器制造“爆发式增长”的轨道。

2002年前后,徐场村的街巷间开始弥漫着独特的木香,那是泡桐木料在加工过程中散发出的芬芳。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腾出了一间屋子作为制作工坊,院墙边整齐码放着等待风干的泡桐板材,门口则停放着装载半成品的三轮车。村民们白天在田间劳作,傍晚收工后便一头扎进工坊,手持刨刀、锉刀,在昏黄的灯光下精心雕琢每一件乐器部件。许多家庭甚至全家总动员,老人负责挑选木料,青壮年专注制作,妇女则承担起组装、上漆等精细活计。

村东头的徐师傅依稀记得,当时家里制作的第一架古筝卖出了800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家人半年的收入。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越来越多的村民放下锄头,加入到乐器制作行列。为了学习制作技艺,有人自费前往扬州、苏州等乐器制作发达地区拜师学艺;有人买来专业书籍,边摸索边实践;还有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技艺交流小组,互相分享经验、切磋技艺。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徐场村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业生态。村中心的空地上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原材料交易市场,每到赶集日,来自周边县市的木材商、配件供应商纷至沓来,与村民们讨价还价。在制作环节,一些技术精湛的老师傅开始收徒授艺,形成了“师傅带徒弟、老手带新手”的传承模式。而在销售方面,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骑着自行车,载着乐器到周边县市的琴行推销;有人通过熟人介绍,将产品卖到省城郑州;还有些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开始尝试通过互联网发布产品信息,与外地客户建立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徐场村的乐器制作工艺也在不断进步。最初,村民们制作乐器主要依靠传统手工工具,效率低且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但随着产业发展,一些先进的小型加工设备开始进入村庄。村里的第一台电动打磨机引进时,吸引了众多村民围观,大家惊叹于机器带来的高效与精准。此后,数控雕刻机、自动喷漆设备等也陆续被引入,使得乐器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到2005年,徐场村90%的农户都投身于乐器制造,家庭作坊达到80余家,年产各类民族乐器超过2万件。产品不仅覆盖了古筝、古琴、琵琶等常见乐器,还延伸到了二胡、扬琴等细分领域。这些出自徐场村村民之手的乐器,凭借着优良的品质和合理的价格,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徐场村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 “中国民族乐器第一村”,奏响了产业振兴的激昂乐章。

在徐场村的带动下,兰考县其他地区也纷纷加入到民族乐器产业的发展浪潮中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放下锄头,拿起工具,从普通农民转变为技艺娴熟的琴匠。据统计,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兰考县从事民族乐器制作的人数就达到了数千人,形成了可观的产业规模。

裂变与阵痛:产业集群的野蛮生长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兰考民族乐器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

音乐经济产业链条不完善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兰考的民族乐器产业虽然在生产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配套产业发展、服务设施建设以及产业人员素质提升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例如,乐器生产所需的部分高端配件仍需从外地采购,增加了生产成本;乐器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线下实体店销售,对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利用不够充分;产业内专业的营销、管理人才匮乏,导致企业在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能力不足。

除此之外,技术引进和创新不足也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费者对乐器的品质、音色、外观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兰考的音乐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滞后,无法及时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部分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在乐器的设计和制作上缺乏创新,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下降,销量增长乏力。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兰考县委、县政府以及广大企业经营者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寻求突破。

为了完善音乐经济产业链条,兰考县加大了对配套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相关企业入驻,培育本地的配件生产企业,逐步实现了乐器配件的本地化生产。同时,加强了对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在音乐小镇建设了乐器展示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服务保障。此外,还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对产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产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在技术引进和创新方面,兰考县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的音乐学院、乐器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指导,引进先进的制作技术和工艺。鼓励企业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设立研发中心,对乐器的制作工艺、材料选用、外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一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河南韶颂乐器有限公司通过对古筝音质效果、外观造型等多个方面的不断摸索创新,已经申请了4项外观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产品凭借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设计,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推动乡村音乐经济的发展,兰考县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将民族乐器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以徐场村为例,村里结合民族乐器元素,建成了“宫、商、角、徵、羽”5个游园,打造了集观光度假、乐器体验、乡土美食、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服务。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乡村风光,还能亲身参与乐器制作过程,感受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品尝地道的乡土美食,体验乡村民宿的宁静与温馨。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促进了乡村音乐经济的繁荣发展。

破局与新生:从“制造”到“智造”的蜕生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兰考的民族乐器产业逐渐走出困境,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现如今,兰考县共有乐器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2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这些企业年产销各类民族乐器超70万台(把),音板及配件超500万套,年产值高达30余亿元。民族乐器产业已成为兰考县的特色支柱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兰考县还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民族乐器品牌,如 “焦桐”“三好”“弘音” 等。这些品牌凭借着卓越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中,一些企业的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兰考的民族乐器奏响在世界的舞台上。

兰考音乐小镇的建设,更是为民族乐器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音乐小镇位于兰考县堌阳镇,占地321公顷,总投资8亿元。小镇按照 “一体两翼 三园两村” 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包含音乐客厅、乐器创意园、乐器产业区、乐器文化园、生活配套区等5个功能区。在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乐器生产厂房、展示中心、销售门店,还有音乐厅、研发中心、质检中心、电商中心、琴都古街、琴史博物馆、九筝大师苑等项目。音乐小镇已成为集生产、销售、培训、演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和音乐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交流。

徐杨村村民范慧敏便是借助音乐小镇发展起来的一位成功创业者。范慧敏是新时代兰考乐器人的代表。11年前,她辞去互联网工作回乡创业。范慧敏说:"我发现老家的师傅们手艺精湛,却不懂网络营销。"通过她的努力,兰考乐器不但在生产端有活力,更在销售端发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兰考乐器木工师傅不懂产品包装、不懂网络运营的问题。如今,范慧敏已成立了自己的民族乐器公司,年销售古筝3万余台,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间接带动古筝从业者500余人。

在音乐小镇的带动下,兰考县的民族乐器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文化智造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就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带动就业人数达1.8万余人,许多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琴韵小镇:文化与经济的交响

兰考的民族乐器产业,不仅是一项经济产业,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兰考始终注重对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和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王萌指出,兰考模式的核心在于"用文化为产业赋能,用产业反哺文化传承"。"乐器产业不仅带动了就业增收,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乡村文化生态,让年轻一代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艺术梦想和价值追求。"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民族乐器,兰考县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音乐普及活动。在音乐小镇,兰考县政府聘请古筝、琵琶等乐器的专业老师为商户们讲授乐理知识;在乡村校园,孩子们能近距离向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请教古琴演奏;还有各类音乐比赛、音乐会等活动在兰考的各个角落举行。这些活动让古琴、古筝等民族乐器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让民族乐器文化在兰考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人民日报》在相关报道中评论道:"从防风固沙到奏响世界,一棵树见证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见证着中国乡村的精彩蝶变。兰考泡桐的故事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化自信就是发展动能。"

暮色中的焦裕禄纪念园,那棵他亲手栽下的泡桐已亭亭如盖。树影婆娑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回响。从抵御风沙的绿色长城,到奏响世界的民族乐器,再到零碳乡村的能源革命,泡桐的故事早已超越植物学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在这片曾被风沙撕裂的土地上,一曲关于生态、产业与文明的宏大交响,正迎来最激昂的乐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