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元生物核心数据"跳票"、技术平台"消失","稻米造血"故事难圆?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30 10:15

作者:信乔

审核:岚山

顶着"全球首款植物源重组人白蛋白"光环的禾元生物,在启动招股冲刺科创板的关键节点,其申报材料中密集浮现的数据矛盾与信披疑点,让这场"稻米造血"的资本叙事蒙上阴影。从核心技术参数的反复变更到合作信息的选择性披露,诸多待解谜题拷问着企业的合规性与透明度。

技术数据的前后龃龉是争议焦点。作为禾元生物立身之本的Oryz HiExp水稻表达平台,三代技术的重组蛋白表达量在短短半年内经历了显著调整。2024年12月招股书申报稿显示,第三代技术表达量为15-20g/kg糙米,且明确标注为湖北种植数据;仅三个月后,2025年3月的申报稿便将该数值上调至20-30g/kg,理由是叠加了缓解内质网胁迫策略。更令人困惑的是,6月上会稿中不仅保留了20-30g/kg的高数值,还悄然删除了"湖北种植"的限定注释,使得数据来源的地理属性彻底模糊——究竟是湖北基地实现了技术突破,还是纳入了新疆试种的高产量数据,企业未作任何说明。

同一材料内部的参数冲突更显蹊跷。首轮问询回复中,第一代技术Gt13a启动子的转录水平提升比例,同时出现"至少48.8%"和"44.85%"两种表述;第三代技术的蛋白表达量增幅,亦有"46.57%"与"46.54%"的细微差异。这些看似微小的出入,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披露中却非同小可,直接关系到核心技术先进性的可信度,而禾元生物对此始终缄默。

核心技术平台的界定矛盾同样引人深思。武汉市投资促进局2025年6月的公开报道明确提及,禾元生物已建成包括"类抗体技术平台"在内的4个核心技术平台,但在7月签署的招股书注册稿中,这一平台却凭空消失,仅保留"两个技术平台"的表述。更值得警惕的是,实控人杨代常及其配偶控制的易森荟公司正专注于单克隆抗体研发,该业务与消失的"类抗体技术平台"是否存在技术关联,招股书宣称的"无同业竞争"是否成立,成为亟待厘清的疑点。

战略合作信息的披露疏漏进一步加剧市场疑虑。2020年与卫光生物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涵盖技术支持、产业资源共享及资金支持等关键内容,却未出现在2022年第一版招股书中,而晚一年签署的国药股份合作协议则被详细披露。直至今日,卫光生物方面未更新任何合作进展,投资者在互动平台的追问也石沉大海,让人对该合作的真实性与存续状态产生怀疑。更微妙的是,卫光生物正推进实控人变更为医药集团(国药股份实控人)的股权划转,三方关系的演变可能影响禾元生物的销售渠道布局,而这一系列关联动态均未在申报材料中充分揭示。

即便抛开信披问题,禾元生物的商业化前景本身已布满荆棘。核心产品HY1001目前仅获批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单一适应症,而该适应症患者数量预计将从2017年的71.3万例降至2030年的49.2万例,市场空间持续萎缩。同时,其定价高于血浆来源竞品,且面临转基因技术的舆论争议,进入医保目录的不确定性极大。更严峻的是,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已达8.51亿元,2024年营收仅2522万元,却计划募资建设120吨产能生产线,与市场需求相比严重过剩,被监管层质疑"产能消化措施合理性"。

雪上加霜的是国际专利纠纷的持续发酵。与美国Ventria Bioscience的专利诉讼已导致产品被发布排除令,虽撤回上诉但地方法院诉讼仍在进行,若最终败诉不仅面临高额赔偿,更将阻断海外市场拓展之路。为此,公司近三年累计支出法律服务费4624万元,占管理费用近15%,进一步侵蚀本就紧张的资金链。

从实验室到资本市场,禾元生物的"稻米造血"故事用了近20年时间。但当梦想照进现实,技术数据的迷雾、信披的瑕疵、商业化的瓶颈与法律的风险,共同构成了企业IPO路上的多重考验。对于投资者而言,在为创新故事买单前,更需等待这些问题的清晰答案——毕竟资本市场可以包容探索中的失败,却难以容忍刻意的模糊与隐瞒。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