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双手筑绿洲:民勤治沙人,在黄沙深处“种”希望 ——二十年搏来18%森林的逆袭
张萌萌
风沙肆虐,掠过民勤。“天地间昏黄一片,沙粒如刀,刮过每一张面孔,每一次呼吸都掺着粗砺的尘土味。”几乎每位踏上这片土地的志愿者,都曾在这一刻眯起双眼,被风沙的威力所震撼。民勤处于河西走廊东北部,北、东、西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环抱,曾几乎被黄沙吞噬,濒临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命运。然而,二十年搏沙行动,七万多名志愿者接力而来,挥锹种绿、俯身固沙,以肉身与信念筑起一道绿色的长城。七万余亩梭梭林在沙海中延伸,将森林覆盖率从绝望的3%提升至18.28%,这不是自然的馈赠,而是人的坚守,是以马俊河、曲红为代表的治沙人,用青春与汗水,一锹一苗在荒漠深处“种”出的希望。
归乡:从触动到坚守
马俊河,1981年出生于甘肃民勤,是民勤治沙事业的领头人。2004年,当他在昆明看到“民勤绿洲17年后消失”的报道时,内心被深深触动。“那时候,我从未想过会无家可归,但看到那样的新闻,我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于是,
他放弃城市的稳定工作,回到风沙弥漫的民勤。马俊河的行为并不被家人和朋友理解,在民勤,人们普遍认为走出农村、到城市生活才是有出息的表现,但马俊河选择了逆行。两年后,他与同样被报道触动的韩杰荣、曲红等人,创办“拯救民勤网”,试图在互联网里发出荒漠的第一声微弱呼救。
曲红,从小生活在酒泉市,虽距离民勤数百公里,但沙尘暴的记忆从未淡去。“小时候,书包里永远备着纱巾,风沙一来就得裹紧头脸。”2007年4月,她第一次踏上民勤种树,正值风沙最烈的时节。“环境比想象中严酷十倍,”她描述道:“每棵树上都挂着被风撕裂的地膜,像绝望的旗帜在飞舞。”沙粒打在脸上如刀割,呼吸间鼻腔里满是尘土腥气。面对这漫天黄沙,曲红和团队没有退缩,他们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挖坑,种下梭梭幼苗。她说“信念是唯一的支撑,多一棵树,就多一分希望。”凭借这份信念,她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治沙长征。
治沙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马俊河和曲红提到早期创办“拯救民勤网”和志愿者协会时缺乏专业知识、资金短缺、线下志愿者寥寥无几等困境,马俊河坦言“刚开始的时候,孤独感是最考验我的。”同龄人都在外面工作或留在家乡发展生产,而他却选择一条看似没有希望的路。那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远不如现在,打电话都得站在院子里,信号还不好。于是,他买来一堆关于荒漠化治理的书籍,埋头苦读,用知识武装自己。他说“待在屋里看书,不出门,反而觉得充实些。”这份坚持,成为他治沙事业的基石。
聚力:从孤勇到众行
孤勇者终成众行者。“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如同一块磁石,吸引了全国目光,截至2024年4月,超过六万人投身于此,种植梭梭逾七万亩。志愿者们如点点繁星,从五湖四海汇聚,用行动照亮民勤的治沙路。
本地志愿者王军,用脚丈量信念。他在马拉松赛道上身贴“请到民勤沙漠旅游栽棵树,7.12国际防治沙尘暴日”的标语奔跑。“当时跑的过程中,周围观众特别关注,有些人说没看清,我就再跑过去让他看一下,”王军回忆道。每周末,他雷打不动骑行100公里往返治沙点,风雪无阻。一次大雪天,骑行途中衣服湿透,他却笑着说:“湿透算什么?家乡的绿洲,值得这份炽热。”他的行动不仅提升了民勤治沙的知名度,更激发无数人的环保热情。
(图片来源:网络[阿Y])
与王军不同,晚晚、温启辉、丁梦玲是千里驰援的缩影。通过网络了解民勤治沙后,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旅程。晚晚第一次走进民勤沙漠,震撼于那“一望无际,前后什么都没有”的苍凉。亲手种下梭梭时,枯黄的幼苗并未带来即时喜悦,她只想着“多种点,再多点。”但当嫩芽顶破黄沙,那一抹微小却倔强的绿意,让她体会到创造的幸福和成就感。“那一抹绿色,是生命的奇迹,它证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她说道。
王军回忆起一个特别的瞬间,晚晚在沙漠中度过生日时,志愿者星河为她定制了一个写着“沙漠变绿洲”的蛋糕。“蛋糕师、快递员,每一个经手的人都会看到这个字样,这本身就是一种宣传。”王军被这个举动深深打动。晚晚和搭档星河在沙地里埋头苦干的劲头,甚至让本地人王军感到“压力”,“她们干得那么猛,我可不能落后!”这些行动,都无声地加固着“沙漠变绿洲”的信念。
温启辉被王军的马拉松宣传行为点燃,怀揣着利物浦队歌“你永远不会独行”的信念,从天水骑自行车700多公里奔赴民勤。“这件事不该是一个人扛,我们年轻人要接棒!”初达民勤,连绵的沙丘、枯黄的梭梭、裹着头巾劳作的阿姨,与他熟悉的湿润陇东家乡形成强烈反差。亲历沙尘暴时,橙红色的天空让他心悸“沙尘一来,世界都变了颜色。”而看到当地阿姨们戴着头巾,在风沙中如移动长城般劳作的身影,他感慨道:“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
(图片来源:网络[富贵腻腻])
丁梦玲在民勤治沙的经历也同样令人动容,支锅台吃饭时,村民主动礼让;志愿者拍照相送,照片被村民珍藏如宝。第二次重返时,工作人员一眼认出她,热情招呼。“我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觉得特别幸福和感动,”丁梦玲说道。在沙漠种树时,目睹骆驼因干旱追着水坑喝水的画面,身为河南人的她,联想到家乡1942年的饥荒历史。“土地荒漠化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是全世界都应重视的事。”这让她深刻体会到治沙的紧迫性,更加坚定贡献力量的决心。
突破:从探索到创新
治沙,不仅靠汗水,更需要智慧。马俊河团队在十九年间不断创新,将传统铁锹升级为科技引擎。通过互联网平台,他们成功吸引7万多志愿者种植8万多亩林地。截至2024年4月,在民勤建成6个志愿者生态林,梭梭等林木成活率超85%,每一棵活着的树都是团队精细管理的见证。最具突破性的是,团队与深圳图鸥、清华大学等合作,研发自行式植树机器人,该项目已申请9项发明专利,原型机正在试制,这项创新有望将治理成本降低近半,为大规模治沙开辟新路径。
马俊河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出“生态-产业”融合。组织农户嫁接肉苁蓉、种植枸杞等沙产业,有效缓解荒漠区居民生计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让环保与生计良性循环。以民勤蜜瓜为例,“吃一箱蜜瓜,种一棵梭梭”的模式,让消费者在线上参与环保,通过注册“梭梭农庄”商标、打造“沙瓜先生”品牌,目前已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额5117.5万元,带动就业700余人,助农增收1921万元。
团队通过多元化举措深化公众参与,开发研学课程、设计文创产品、建立科普网站、组织压沙植树和生态研学活动。近三年,吸引全国37所高校的790名大学生线下实践,深度构建青年与治沙的链接。原创发布1900余条生态科普内容,系统传播治沙知识,形成立体宣教体系。“每次研学,志愿者们都亲手种下树苗,体验从沙到绿的转变,”曲红介绍道。这些努力为民勤治沙筑起坚实的群众基础,让更多人理解治沙不是口号,而是可触可感的行动。
收获:从播种到花开
二十年艰辛耕耘,结出累累硕果。最让马俊河自豪的,是看着第一批梭梭苗从枯黄幼苗长成连绵绿障。“从零开始,孤独坚守,到如今众人拾柴,”他感慨万分,“这就是最大的欣慰。”志愿者们的行动持续发酵,成为治沙事业的动力源泉。
志愿者们也在积极呼吁更多人关注民勤、参与到治沙行动中来。王军由于不熟悉网络平台,始终深耕线下宣传阵地,他怀揣着让防治沙尘暴的理念被更多人知晓的愿景,希望将7月12日国际防治沙尘暴日标注在手机日历、挂历和台历上,让这一特殊日子随着日月更迭走入公众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对防治沙尘暴事业的认知与关注。
曲红通过抖音平台分享种树故事和宣传治沙,“2022年至今,通过网络种树约7万棵,近1000亩,筹款超70万元。”数字背后,是万千网友汇聚的爱心暖流。她分享在直播间中发生的两个感人故事,一位新疆网友,每天都会在直播间守候,快下播时,总会补上一个整数捐款,给她加油打气;另一位陕西老人,每日清晨都会进直播间,捐出第二天的早餐钱,表达对治沙事业的支持。甚至,这位老人还提出,老了之后希望把他埋到沙漠里,因为人的身体中含有70%的液体,能为树木提供养分,这个提议在现实情况下虽无法实现,却重若千钧。
在民勤的日子里,晚晚不仅参与种树,还利用镜头记录种树的瞬间,她剪辑的十分钟种树视频,意外收获十余万点赞,还被各大官号转发并荣获奖项。“没想过会有这么大反响,”她谦逊地说。更令人感动的是,当她带着获奖荣誉重返民勤,毅然将奖金与证书回馈给民勤。她强调,“镜头里的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我不过占了其中1%,荣誉属于大家。”这份无私,正是治沙精神的缩影。
(图片来源:网络[晚晚不晚])
展望:让绿色在沙海永续
治沙之路,远未到终点。马俊河深知前路依然漫长“现阶段,能维持绿洲不再恶化已是巨大挑战。长远来看,让绿洲永续,一代代民勤人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他的愿景朴实却深远。他相信一代代人接力,无论风沙多肆虐,只要有众志成城的决心、锲而不舍的毅力,定能让绿色在沙海绚丽绽放,让希望在黄沙深处生生不息。
从马俊河、曲红近二十年的“老兵,”到王军这样的本土行动派,晚晚、温启辉、丁梦玲这些千里驰援的新生代,七万双手因同一个绿色梦想汇聚沙海。当第一棵梭梭被种下时,或许无人预见其引发的波澜壮阔,但当越来越多的铁锹被接过,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沙漠,民勤的故事昭示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有人愿意埋下种子,再荒芜的土地,也能孕育希望。”
目前,民勤的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缩减”,森林覆盖率从3%提升至18.28%,被国家林草局公开报告誉为“中国防沙治沙的重要窗口。”《人民日报》曾撰文评价“民勤治沙是干旱区生态修复的成功典范,”民勤二十年的实践,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片绿洲不仅阻隔沙漠合拢,还能守卫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这份兼具生态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治沙成果,也为未来写下了清晰注脚,未来,民勤将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道路上持续深耕,以更扎实的治沙成效加固绿洲屏障,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生共荣的图景,在更多的沙地上焕发生机。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