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房间里搭帐篷防偷拍,究竟打了谁的脸?
图源:豆包
“两人在房间多久,视频就拍了多久。”收到这条勒索短信时,小刘(化名)的手止不住颤抖。
8月,他和女友入住深圳某星级酒店,如今有人声称掌握他们的私密视频,要求支付3万元作为“删除费”。
外出住一次酒店,竟成了偷拍者的现场直播。插座上的小孔、烟雾报警器的闪光、甚至纸巾盒的细微缝隙,都可能隐藏着窥视的眼睛。
这已是近两个月来第三次被曝出类似事件,消费者对酒店隐私保护的信任度已跌至冰点,当消费者采取在房间搭帐篷的极端方式来保护隐私时,对酒店行业来说,这是一场“阵痛”。
怕偷拍,年轻人选择在酒店搭帐篷
2月份,网友“徒灰灰”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酒店搭帐篷”教程:一根5-6米的绳子、一块4*3左右的防尘布,几个u型粘钩,成本20几元,就在酒店床上搭起了一个简易的防偷窥帐篷。
图源:小红书
原以为是在搞抽象,结果点赞数迅速破万,引发众多网友讨论。
有人回复:“我一般选择戴口罩。”
也有人调侃:“买个正版的迪士尼玩偶,只要被拍,自然会有人替你维权。”
稍微理智的声音则认为:“可以住好一点的连锁酒店,比如某朵、某季。”
无论消费者主动发起的“防偷拍反击”措施是否有效,都已折射出酒店客房安保面临严峻考验、消费者对酒店信任度降低的事实。
实际上,类似因恐惧偷拍,选择在酒店搭帐篷的案例并不罕见。某社交平台#酒店防窥帐篷 浏览量超过4万, #酒店帐篷 浏览量1510.6万,8.4万讨论; #酒店防偷拍 浏览量3280.4万,超3.9万人讨论。
图源:小红书
当然,除了在酒店客房里面搭帐篷,也有人选择购买摄像头智能检测设备去维护自身隐私。
2024年4月,京东数据显示:摄像头探测器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200%。而淘宝上销量第一的摄像头检测仪购买关键词却写着“酒店防偷摄”。
图源:淘宝
也不能怪消费者矫情,住酒店还要自备摄像头探测仪,可以来看一组数据:
今年6月,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萤石以420.3 万台的出货量稳居全球榜首,其中其73.7% 流向中国市场。
就拿今年9月来说,佛山、深圳、成都,两个月内接连发生三起酒店偷拍勒索事件。
7月30日,有网友爆料入住成都一酒店时,在客房内遭遇偷拍并被敲诈勒索;
9月9日,一名百万粉丝博主称入住佛山一家酒店后,被陌生人以公开客房视频相威胁;
9月16日,深圳酒店一对情侣住客发文称遭类似勒索,对方甚至能精准说出其入住时间和房号等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遭遇偷拍的受害者不仅可能面临经济勒索,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创伤。所以面对频发的偷拍事件,消费者不得不采取各种自我保护措施去预防。
偷拍事件缠上了酒店行业
其实偷拍并不只存在于酒店行业,但酒店确实一直是偷拍产业链的高风险区,且近期因住酒店被偷拍勒索的事件发生了3起,因此风波就蔓延到了整个酒店行业。
当爆料帖中陌生人轻而易举说出住户的房间号、入住日期,甚至电话号码时,很多人都会质疑,这背后是不是有酒店内部人员参与?
但回顾这些偷拍事件发生后酒店的回应不难发现,涉事酒店均第一时间否认有内部人员参与。
成都涉事酒店回应,酒店已采取每日全面排查客房的措施,承诺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佛山涉事酒店表示,事发后酒店已进行排查,客房未发现偷拍设备且无内部工作人员参与。另外每月会进行两次全面检查;
深圳设施酒店解释,酒店仅前厅员工可接触客人信息,且上班期间全程高清录音录像。
图源:网络
接着上面的讲,排除内部员工参与,为什么酒店频发偷拍事件?
其一,目前信息和技术处于不对等状态,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例如摄像装备趋向于智能化、隐形化,酒店员工在每日排查中难以精准识别,住客在网上购买的低价检测设备又缺乏专业性。
其二,从酒店监管层面上来看,酒店虽有不可推卸的安全保障义务和责任认定,但酒店经营者的住客隐私保护观念较为传统,尚未形成智能数据时代的防范预案。
酒店大多聚焦于住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对大数据时代下新兴的偷拍犯罪缺乏有效防范。还有酒店难以核实人工排查环节中的实际效率,以及监控设备老旧,未及时更换等。
其三,不法分子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犯罪流程,从安装偷拍设备、传播、售卖形成了固定模式,流量与收益的转化链条清晰可见。
早前就有媒体报道,某交易平台有多个打着“摄影素材”旗号售卖疑似偷拍内容的店铺。其中,商品标价从4.9元到199元不等,并要求买家通过第三方社交软件沟通,避开平台监管。
综上不难看出,目前酒店偷拍的难点,一方面是偷拍设备难以确定是何人何时安装在何地;另一方面则是偷拍的责任主体界定上存在模糊地带。
“如果是不法分子伪装成客人住进酒店去装了偷拍摄像头,或者员工私下偷装了设备,我怎么阻止?”一位酒店老板无奈摊手说道。
明确责任主体让住客隐私不再“裸奔”
当偷拍设备已经能嵌入酒店房间内的牙刷、插座、甚至矿泉水瓶盖,普通人靠肉眼、检测神器根本难以识别。
尽管如此,但从个人角度来讲,面对偷拍威胁,物理排查仍是消费者的关键自救手段。
“即使检测一万次,都不会出事故,但一旦出了,对个人就是一个难关。”身为差旅人士的小杜这样说道。
小杜由于工作性质出差较多,她表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数据裸奔时代,她更愿意选择“自查”的预防措施让自己安心入住。
每次入住前检查房间内烟雾报警器、插座、装饰画,用手电筒照射观察镜头反光等是她的必备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隐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防偷拍”的责任不应由住客单方面承担。
在不少偷拍案件中,处罚仍然主要针对偷拍的实施者,而对于偷拍器材的生产和销售环节,打击的力度仍需加强。
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监控摄像头全渠道市场销量为2796万台,同比小幅增长0.2%。
其中,线上销量在中国监控摄像头整体市场的占比超过了60%,同比增长10.9个百分点。
监控摄像头的线上销量占比超60%,依法完善生产资质准入制度,对摄像头生产企业实施严格牌照管理,明确禁止生产具备隐蔽拍摄、远程操控且无明确合理用途的设备,违者依法予以严惩是必须趋势。
同时,应构建科学严密的溯源机制,并对购买者进行实名登记,进而实现全链条可追溯。
图源:网络
此外,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关监管责任。比如在主流购物平台上搜索“针孔摄像头”关键词,会显示暂无相关商品等提示词,但近期有不少直播间在售卖,且已售出300多件,直播间观看量达3000多人。
最后,从法律角度去看,酒店负有保障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及防止隐私泄露的义务。
今年2月,广东发布条例明确规定,旅馆应当确保客房内没有安装偷窥、偷拍、窃听等设备,成为首个“吃螃蟹”的省份。
一位从事法律的业内人士分析,即便经调查确认偷拍行为与酒店经营者无关,但酒店仍可能承担责任。
但若酒店能证明定期检测机制正常运行,非流于形式,酒店亦可避免处罚。
当然,除了法律和人工层面上的,市场上还出现了其他技术解决方案。
如华为今年发布了业界首款防偷拍AP,基于Wi-Fi感知技术,对Wi-Fi信号的波形变化进行AI分析。
该产品不仅能精准检测偷拍摄像头,监测房间是否有人,成功率高达99%。还有助酒店管理者实时了解房间真实状态,避免“飞房”现象。
酒店方不再被动——他们能够实时了解房间真实状态,偷拍者则失去了藏身之处。
当“睡个安稳觉都成为奢侈”,酒店业是时候重新审视快速扩张背后的管理代价了。
华为推出的防偷拍AP、广东出台《广东省旅馆业治安管理规定》,都是重建信任的积极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转变,需要整个行业将隐私保护视为服务核心之一,而非成本负担。
当消费者不必再为住宿隐私而担忧,酒店才能真正诠释“宾至如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