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海峡:鲲鹏凿开算力的“米迪运河”

脑极体 原创

2025-09-29 23:16

如果问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哪到哪。很多人一时给不出答案。

但如果你问一位十七世纪的法国人,他多半会咬牙切齿地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地中海到大西洋”。

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在海上商贸繁荣无比的十七世纪,这看似是一种优势。可广袤的地中海,只有一条窄窄的直布罗陀海峡,而且被英国占据。商船从中通过,一边缴纳重税,一边还要防着海盗。

于是,路易十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法国南部修建一条240公里的运河,将自己所在的陆地一分为二。从此商船就可以通过运河直通地中海和大西洋,运河网络也促进了法国内部的贸易流通。

这项名为“米迪运河”的庞大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之一。

打破隔阂、建立连接、加速流通……这套方法,不仅仅在海洋适用。

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期间,以“鲲鹏,为更先进的数智世界而计算”为主题的鲲鹏计算产业峰会同步举行。

鲲鹏所处的通用计算领域,在智能化时代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适用广泛,与智算形成协同互补。

可随着我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计算生态,我们便清楚地看到,在通用计算领域一道道狭隘的海峡延缓了航行的效率。

比如老生常谈的“技术海峡”。因为存算分离架构,常常造成CPU空转等数据。尤其在通用计算利用较为广泛的金融、科研领域,数据规模相对更大,传输上就更加缓慢,最终导致计算效率低下。即使未来芯片的计算能力不断提升,数据传输的瓶颈仍会制约整体性能的释放。

又比如开发者面对的“工具海峡”。通用计算领域从软件生态建设到于智算协作,开发者面临着种种难题,技术栈分散多样,开发成本高;技术迭代迅速,难以跟进。这一切极大地阻碍了开发效率,让创新困难重重,进而也影响了整个行业对于通算新趋势的跟进。

最后是部署层面的“成本海峡”。以往行业常常通过大型机、小型机这样的方式部署通算,但面对智能化趋势带来的数据量暴涨、计算需求猛增。这种部署方式的灵活性显得太差——部署周期本身就长,跟不上业务发展的步伐,过度提前投资,又会使算力的拥有总成本过高。

面对通算领域的直布罗陀海峡,鲲鹏决定转过头去,造一条河。

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宣布发布全球首款通用计算超节点TaiShan 950 SuperPoD。

这款超节点采用新一代鲲鹏服务器,依托华为自研灵衢互联协议。

而这便是鲲鹏面对“通算海峡”的关键之举——打破隔阂、建立连接、加速流通。

我们先来看看超节点中最关键的技术灵衢。

灵衢带来了强大的互联能力,能让整个超节点像一台计算机那样运作。因此TaiShan 950 SuperPoD具备超低时延和超大带宽,加速数据的流通,也提升了计算效率,再结合上内存池技术,通算超节点可以改善通算领域的算力利用率困境。如同开凿河道,联通水域,让数据不再壅塞。

超节点还可以灵活分合与拓展,不改变服务器形态、不改变机房部署,也能实现内存、存储和网络资源的跨节点池化共享与高效通信。

这种模式,让通算算力部署更加灵活弹性,可以随着业务需求快速扩展,不再让业务“等算力”,也避免了过度提前部署带来的成本压力,而且还符合现有机房规范,让产业客户不需要为了部署算力而“大兴土木”,平滑升级现有基础设施。

这些能力,在大数据、数据库、虚拟化等场景里格外凸显。比如在大数据分析领域,超节点可以让Spark性能提升30%;在金融领域,让极速交易传输时延缩短一半。

可以说超节点的全新架构,彻底改变了通算领域的解题思路。打破计算单元间壁垒,实现高效协同与资源全局调度。就如同用一条运河来打破地理上的水系隔阂,让航行路程变得更短。

米迪运河被称作十七世纪最宏大的土木工程,它的诞生不光依赖设计师的奇思妙想,更依赖于工程层面的庞大队伍。米迪运河一共有一万两千名工人参与建设,时长跨越十五年。

而鲲鹏也一直知道,不论是想打造计算领域的新选择,还是想让计算创新更快惠及产业,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因此,鲲鹏一直秉承硬件开放、软件开源的战略,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运河工程中。这一次峰会上,鲲鹏几乎把这条战略做到了“极致”。

我们可以把硬件开放理解成修建船闸,有了船闸的调节,才能让船只在不同河道之间顺利通过,组成一张航路网。

峰会上,华为鲲鹏计算业务总裁李义提到,鲲鹏坚持硬件开放,通过主板、部件与模组等形式,助力伙伴推出多样化产品。目前伙伴基于鲲鹏开发的产品,已经实现从数据中心到边缘的全场景覆盖。

为了让伙伴打造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鲲鹏920也在不断提升能力。这一次,鲲鹏920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上都有更新。

从开放的策略到不断提升的产品性能,鲲鹏以此来打破封闭,快速形成产业合力。伙伴可以便利地打造各种有差异化优势的服务器产品,把鲲鹏的算力送入各种场景,就如同船闸让船只行驶到更多水域。

而软件开源,则是让更多开发者可以参与其中,深挖河道。

鲲鹏已经陆续开源了openEuler操作系统、openGauss数据库、openFuyao算力集群软件以及毕昇编译器。本次峰会宣布,如今这些软件已经第一时间完成了对灵衢的全面支持,更因为灵衢而刷新能力。

比如openGauss的业界首个开源多写架构数据库,可以借助灵衢节省50%的处理时间。openFuyao代码仓此次全面开源,支持灵衢互联设备极简接入K8s容器生态,让离线业务混部资源利用率提升20%。灵衢带来的效率提升,正在通过软件开源释放给更多开发者。

李义还宣布,今年鲲鹏将开源更多的解决方案优化实践。比如应用使能套件鲲鹏BoostKit、AI使能套件鲲鹏DevKit、统一并行编程框架KUPL等。这一切将持续提升开发者的开发效率和迁移效率。

基础软件,是计算生态的根与魂。它关系着开发者的开发习惯,也关系着技术的未来演进方向。软件开源,让更多开发者踏入鲲鹏的河流,一同成为运河的建设者。

有了高效而密布的运河航路,不论是软件开发者还是硬件伙伴,他们的创新也能借此加速流动起来。

那么随着鲲鹏的“运河网络”不断扩大,我们能够飞越狭窄的海峡,加速航行时,很多人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这条代表着计算创新的河流,最终会把我们带到哪里?

鲲鹏的答案,是到场景中、到产业去。

峰会现场,鲲鹏公布了一组惊人的数据:目前,鲲鹏已与7000多家伙伴合作孵化超过20000个解决方案,覆盖政务、运营商、金融、互联网、气象、制造多个领域。这意味着,鲲鹏生态已经有足够的规模与深度,将算力真正融入千行百业的核心场景。

峰会上,鲲鹏联合38家伙伴发布2025年鲲鹏场景化解决方案,实现“出厂即用、开箱即优”,让产业客户无需复杂的部署调试,第一时间让算力供能智能化业务。

这就意味着,鲲鹏的运河网络已从技术协同的初级航道拓展至产业赋能的深水区,真正实现算力与场景的无缝对接。

接下来,鲲鹏还会进一步深化同辕开发计划,基于全新鲲鹏DevKit和鲲鹏BoostKi,通过一套代码、一条流水线构建多平台版本,实现平均开发效率提升30%,应用性能提升30%以上。各行各业的开发者可以基于更高效的工具链加速生态迁移,并且响应业务场景的需求。

不难发现,如今鲲鹏的目标,已经不再是打造通用算力的全新选择,而是推动通用算力从“可用”到“好用”再到“易用”的质变。企业拿到手的,不再是成本高昂、需要反复适配的硬件堆砌,而是一台能够直接投入生产环境的智能算力引擎。

十七世纪,法国人开凿出了连接海洋的米迪运河,开启贸易流通的黄金时代。

如今,鲲鹏穿越计算大陆的“米迪运河”也已经全线贯通。

它重塑了计算的流速与方向,让数据像商船般飞速网络,让算力如潮水般按需奔涌。曾经被海峡阻碍的产业土壤,如今因密布的运河网络得到滋养,焕发出智能的生机。每一条支流都通向工厂、城市与实验室的深处,将算力输送到生产最前线。

航路已通,河流宽广。相信我们所开启的会是一个更高效、更协同、更先进的智能时代。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