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自驾旅游小记







7.织金洞
我们原本计划去“龙宫”景区看溶洞奇观的。首先,它就在黄果树镇附近,才三十多公里的行程;其次,溶洞里有地下暗河,这是其他溶洞所没有的。但经过小姑家大表妹的一番对比分析,觉得织金洞更为磅礴大气,我们便决定去织金洞。
织金洞位于毕节市,1980年由织金县政府勘察队首次官方发现并命名,12.1公里长的地下溶洞,可参观长度约7公里,分4层、12个大厅,共70万平方米洞腔,这在国内前所未有。经过几年台阶铺设和灯光布置,1984年开始接纳游客。多年来,织金洞以“大”“奇”“全”的溶洞奇观赢得了中外游客的交口称赞。2015年,织金洞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资料显示,织金洞的单体洞厅面积达30000平方米,位居全球溶洞之首,因此有“天下第一洞”的美誉;另外,溶洞中拥有120多种岩溶形态,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溶洞第一名。
我们随着人流步入溶洞的第一个大厅“迎宾厅”,这里给人的感觉是“大”,得有三十层楼高吧,直径得有五百米开外吧,让人难以想象一座大山的内部竟然会藏着如此宽大的腔体。迎宾厅除了步行入口之外,向里走,抬头看,头顶上方还有一个洞口。外界的自然光从这两个洞口倾泻进来,无需加设灯光,也不觉得暗。迎宾厅可供参观的主要是石笋和钟乳石,这在洛阳栾川的鸡冠洞、桂林的芦笛岩等溶洞都已司空见惯。我们带着几多期盼,顺着台阶往下走。
第二个大厅是“塔林宫”,这里以密集的锥形石柱群为特色,有的石柱细长直立如擎天柱,有的石柱成林恰似微景观浓缩版的张家界天子山,有的石柱密集地从顶部垂挂下来如同北方冬天从房檐垂下的冰挂,还有一处石柱石锥混合体形状不够规则,我看特别像是一大块生姜,爱人调侃我说“做饭的人就记着吃了”,我反驳说“这叫江(姜)山万年长”——的确,这里的每一处岩溶景观,其形成时间都在万年以上。织金洞的镇洞之宝“霸王盔”也在这里,它的形成时间更久,在五十万年以上。彩灯照射之下,只见一个金色的倒扣斗形石锥酷似影视剧中西楚霸王项羽的金头盔,“头盔”的顶部是两个细长的石柱,恰似这顶头盔的“羽翅”,使“霸王盔”更加霸气十足。站在三十米开外的距离隔着地面上浅浅的积水,还可以看到“霸王盔”的整个倒影,拍摄效果达到极致。
接下来有“十万大山厅”“银雨树厅”“灵芝山厅”“江山如画厅”“姊妹玉树厅”“一线连天厅”……岩溶奇观各大厅有各大厅的特色,让人目不暇接,赞叹不绝。让我驻足时间最长的当数“姊妹玉树厅”,这里有很多乳白色的石笋,形成年代似乎比前边看过的钟乳石等更近一些,整个大厅显得更有生气和青春活力。最显眼的两个石笋,位置相邻,高度稍别,苗条而光洁,颇似两位亭亭玉立的妙龄姐妹,携手笑迎八方游客。
大厅与大厅之间,又有“广寒宫”“灵霄殿”“讲经堂”“雪香宫”“水晶宫”“寿星宫”等等47个小厅。根据文字介绍,加上想象,一处比一处惟妙惟肖,一处比一处赏心悦目。给我留下印象特别深的要数“婆媳情深”那一处岩溶景观了。从设定的角度看那两个临近的钟乳石,恰似一位挽着发髻的女人在给一位驼背的老婆婆捶背。看着牌子上“婆媳情深”的命名,身边的小姑有点不解:“为什么不说是‘母女情深’呢?女儿对母亲的爱不是毋庸置疑更加真切吗?”我略加思索,笑答:“都说婆媳关系难处,这样命名,更能体现织金洞在家庭伦理和孝道方面的无言教化哦!”
织金洞内的温度平均温度16°C,披一件外套还觉得凉,夏季来这里游玩真是特别爽。爬高上低近七公里,全程不走回头路,最后到达出口,大约花了两个半小时,着实有点累了。我也算游览过不少溶洞了,但像织金洞这样游完全程觉得累的,还是第一次。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