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遇上Z世代:00后如何让千年高跷技艺焕发新生

正观特稿 原创

2025-09-29 15:52

刘瑶


浚县古庙互传承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被称为华北第一古庙会。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古城内外锣鼓震天,鞭炮齐鸣,人群的欢呼如潮水般此起彼伏,汇成一片沸腾的海洋。而高跷是每年社火表演必不可少的项目,表演者脚踩约一米高的高跷,在行进过程中表演。今年,这片喧嚣与光彩之中,将迎来一位特别的“女公子”。她将为这千年古会,添上一抹不一样的亮色。

在浚县的街头,喧闹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女公子扑蝶来了!”随着欢呼声望去,只见往年身着蓝衣的“青蛇”表演者王大荣今年身着紫衣被其他高跷演员托举起来,格外醒目。一位身着紫衣服饰的“女公子”站在高处,手持扇子,轻盈摆动,追逐着身旁飞舞的“蝴蝶”,动作行云流水,仿佛从古戏中走出的角色。这一幕,正是浚县西街高跷队的精彩表演。

正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女公子”,名叫王大荣,是这支高跷队中的00后演员,踩高跷已有六年之余。在日常生活中,她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学校高跷社团的指导老师。在这个非遗传承越来越年轻的潮流中,王大荣的身影显得格外亮眼。她不是简单的“继承者”,更是一个带着思考和热情去创新、去传播的年轻人。而她的故事,也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非遗传承人的印象。

“00后女孩的高跷梦:淤青里踩出传承路”

作为土生土长的浚县人,王大荣的童年,是在一年年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庙会中浸染长大的。喧闹的人潮、高跷上摇曳的身影,早已不只是节日的背景,而是她生命中最初的光影记忆。家中祖孙三代,皆曾是这场盛会中的一员,社火表演不只是技艺,更似一种家族的血脉在她身体里流淌。她八九岁时就参加庙会表演,打鼓扭秧歌她都会,这独特的成长环境让她对高跷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尽管那时的她还只是在一些简单的项目中活跃,但已经在心中种下了对传统艺术热爱的种子。

2019年王大荣正式开始接触高跷,这一接触,便是六年多的坚持与热爱。然而,一开始家里人并不支持她学习高跷,尤其是母亲。在传统观念里,从事高跷表演的女生较少, 高跷表演者大多数都是男生,高跷约有一米高,要在上面走、跳、翻,甚至被人托举,稍有不慎就会摔得鼻青脸肿,王大荣母亲怎么也不放心。

起初,那两只高跷仿佛自有主张,全然不听使唤。她才刚颤巍巍迈出第一步,就“咚”的一声重重摔在地上。膝盖磕上硬地,瞬间泛起一片青紫。她疼得吸气,却咬住嘴唇一声不吭,只用手拍了拍裤腿上的灰,撑着身子又一次站起。日复一日,泥土见证了她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

现在回首那段日子,王大荣的脸上没有苦涩,唯有明亮的光。她笑得眼睛弯起来,眸子里跳动着一如当年的火焰,那是对高跷从未熄灭的、滚烫的爱。

(日常训练中的王大荣)

家人见她对高跷如此热爱,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母亲虽然还是会担心,但也不再反对。得到家人的支持后,王大荣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高跷中。

高跷学习的真正难点,藏在技术性动作里。对王大荣来说,这是很大的挑战。男女力量的天然差异,让女生在掌握腿部爆发力和支撑性动作时,进步往往慢于男生。看着同伴们轻松完成动作,自己却反复失败,王大荣坦言:“心里特别着急,压力巨大。” 但“放弃”从未出现在她的选项里。

当人群散去,院落寂静,唯有她的身影仍在斜阳下反复跃动。别人休息时,她在加练;一次不行,就练十次、百次。她用近乎执拗的坚持,给自己打气,和身体较劲。汗水浸透衣背,双腿磨出红痕,那些曾让她倍感吃力的动作,逐渐被驯服。

非遗传承之路,从来荆棘丛生。而她以恒心为甲,以毅力为刃,一步一印,踩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征途。从青涩喜爱到使命在肩,王大荣的初心始终如灯不灭。她用身体书写传承,用步伐延续文脉——那深深浅浅的脚印,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一个普通人对文化根脉最坚定的守护。

女公子首秀:空中扑蝶惊艳古庙会

在浚县社火中,“公子扑蝶”是一个经典的角色,传统上一直由男性扮演。这个角色需要表演者踩着高跷,在半空中模仿公子追逐蝴蝶的姿态,既要文雅灵动,又要有力气稳住身体,对表演者的要求极高。王大荣熟练的掌握青蛇这个角色的表演动作后,心中萌生出挑战“公子扑蝶”角色的想法。她觉得这个角色特别有魅力,动作优美,而且能展现出一种细腻的情感,我想尝试从女性的视角去演绎它,王大荣表示。

然而,她提出想法时,“女生体力不够,‘上担’时撑不住怎么办?”“传统都是男的演,改了就不是那味儿了!” 质疑声像潮水一样涌来,但王大荣认为,传统不该成为限制。“只要用心去感受角色,用热爱去表演,就能演绎出人物特征。”

为了深入到角色当中,王大荣去拜访队里最年长的刘振平师傅。刘师傅传承25年高跷 ,懂得不少 “老门道”,公子扑蝶不是光摆样子,得懂典故。深入理解典故,将自己融入到典故情境当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她仔细观察其他“公子扑蝶”表演者的动作,研究其中的技巧和韵味,尝试做出一些调整和创新,比如在动作设计上,她更加注重轻盈和柔美,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来展现公子的儒雅和对蝴蝶的喜爱。

(浚县古庙会上表演中的王大荣)

腊月寒风里,00 后非遗传承人王大荣已开始为 “公子扑蝶” 演出备战。“上担”“下地小翻” 这些高难度技术动作,她练得毫不含糊。公子扑蝶需要极强的平衡力,转身、跳跃时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她身上遍布淤青却从不喊累。“每个动作的细节都要精准,才能展现人物神韵。”她反复调整力度与节奏,直到动作流畅自然。

非遗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王大荣具有青年非遗传承人稳扎稳打、精益求精的坚韧意志。训练过程中,摔,是常态。青紫淤痕布满小腿,她却钉在高跷上反复腾挪。飘逸的“公子扑蝶”需极致平衡,转身跳跃间稍有不慎便失衡坠落 。浚县西街高跷队会首刘振平见证着她的成长,“从青蛇到公子,她演啥像啥,是个好苗子,”这位传承25年的老师傅感慨道。王大荣的努力不仅赢得认可,更让千年高跷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 

 2025年,正月初八凌晨十二点,浚县的街道早已沉入寂静。月光如水洒在地面,凌晨的气温低得能看见呼出的白雾,此时,距离浚县庙会初九社火表演还有7个小时左右,王大荣顾不得寒冷,为了能够观众带来精彩的表演王大荣拿起自己的高跷开始练习。练习过程中,她的腰部受伤,腿上布满青紫,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 这句简单的话语,是她对高跷执着的最好诠释。

2025年正月初九的社火表演上,王大荣身着紫衣,手持扇子,轻盈地在高跷上舞动,当她被同伴托举至空中时,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她的表演惊艳了众人,再加上女性特有的细腻演绎,让 “公子扑蝶” 这个角色焕发出全新魅力。观众们纷纷称赞,她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界限,证明了女性在高跷表演中同样能大放异彩。浚县文旅评价女公子扑蝶为千年庙会的焕新密码。

浚县东后街高跷队“公子扑蝶”表演者耿晓孟说:“公子扑蝶能够上担保持平衡非常不易,王大荣非常优秀,她表演的‘女公子扑蝶’非常的秀气”。耿晓孟对王大荣给予了肯定。她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突破,也为浚县社火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传统节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高跷进校园:非遗传承迎来新血液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但如何让古老技艺在新一代中传承,仍是不小的挑战。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越来越强的王大荣,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和了解高跷文化。恰逢浚县职业中学校长提出创办高跷社团,王大荣被聘请为指导老师,这为古老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了契机。

创办高跷社团消息一传开,学生们报名的热情高涨。“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接触高跷,觉得特别新奇,报名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王大荣说。她亲自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耐心地教孩子们踩高跷的基本技巧和表演动作。

高跷训练场上,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发烫。们追着王大荣问每个动作的来由,摔倒时却咯咯笑着爬起——腿上的淤青和掌心的水泡,成了Z世代与千年非遗对话的印章。“传技,更要传精神”,王大荣说。她刻意放缓技巧传授,带学生体悟动作背后的韧性:“高跷不是炫技,是跌倒一百次仍敢站直的勇气。”

在王大荣身上能够看出她注重精神的传承。鹤壁新闻网对王大荣的高跷记忆给予高度评价:“动作行云流水,一招一式尽显深厚”尽管踩高跷一开始并不容易,很多孩子都会摔倒,但他们不怕吃苦,摔倒了就笑着爬起来继续练习。有的孩子手上磨出了泡,腿上摔出了伤,同学们也不放弃依然坚持参加训练。“看到孩子们这么认真,我特别感动,仿佛看到了高跷文化传承的希望。” 王大荣说。

(校园中传授高跷技巧中的王大荣)

学生家长刘女士也表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都比较娇惯,我觉得如果孩子学习高跷一方面她能更深入的学习高跷非遗这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孩子在学习过程面对困难挫折,能够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在高跷社团创办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逐渐改变了看法,支持孩子继续学习高跷。而留下来的学生们,更是展现出了坚韧的毅力。非遗进校育新苗,让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 Z 世代的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非遗,为非遗的传承培养了后备力量。

短视频+川剧变脸:非遗传承注入新元素  

谈到高跷传承面临的挑战,王大荣显得有些担忧。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孩子娇生惯养,吃不了学习高跷的苦。而且学习高跷短期内没有收入,仅靠热爱难以让年轻人长期坚持下去。“如果没有年轻人愿意加入,非遗文化就很难传承下去。”她忧虑的说道。

但王大荣对非遗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她认为,Z 世代的年轻人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思想开放,富有创新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如果可以找到合适的方式,就有可能吸引他们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

在传播方式上,王大荣利用新媒体方式传播非遗高跷。她在短视频平台上记录自己的训练日常,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逐渐熟练,每一个瞬间都吸引着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平时也会开直播在直播间为网友讲解一些高跷动作,让更多的人了解高跷浚县社火文化。王大荣说,坚持踩高跷不仅仅是因为喜欢,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王大荣受邀参加央视《越战越勇》节目)

在表演形式上,她也不断探索创新,思考如何将其他非遗文化与高跷表演相结合。“现在有一个想法,学习川剧变脸对公子扑蝶的动作进行创新,在上担扑蝶的过程中,表情不变去变换服饰。”王大荣分享道。王大荣坚信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非遗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让它更有生命力。这个00后非遗传承人正在不断地为古老非遗注入新的元素,让非遗拥有新的活力和生机。

王大荣的故事,是Z世代年轻人与非遗文化碰撞出的美丽火花。她不只传承,更在创造;不曾拘泥于旧章,而是勇敢地为其注入属于这个时代的气息。因她的热爱, “踩”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在她身上,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活态传承——年轻、鲜活、充满可能。相信在更多像王大荣这样的年轻人的努力下,非遗文化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从她坚毅的目光中,看到的不仅是对传统的守护,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她让古老技艺长出了青春的枝丫,也让更多同龄人看见:文化根脉,从未断流,它正等待每一位愿意俯身捧起的传承人。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如王大荣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脚步扎实,眼神明亮,用自己的方式擦亮尘封的瑰宝。非遗的长河,正因这些青春的支流,奔向更宽广的明天。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