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热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汝阳稻田小镇的“教育+文旅”实验
石雅鑫
春日清晨,微光初露,汝阳县三屯镇东保村的千亩油菜花田在晨雾中泛起连绵的金黄。一群身着校服的小学生兴奋地跑进田间,俯身触摸沾着露水的花瓣,清亮的笑声划破了乡野的宁静——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游,而是一堂真正发生在稻田里的“自然课”。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文旅融合成为许多地方探索发展的新路径。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三屯镇,一座以稻田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小镇正借“教育+文旅”的双翼悄然起飞。当地政府联合教育机构,将传统农耕文化、自然教育与乡村旅游创新结合,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传统农田到活力小镇,从单一农业到多元业态融合,汝阳稻田小镇的实践,正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孩子们在这里感受泥土的温度,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古老的村庄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稻田里的课堂:当农耕文化遇上研学教育
汝阳县三屯镇东保村,静卧于岘山脚下,马兰河蜿蜒而过,千百年来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这里水源充沛、土壤丰饶,传统水稻种植一直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然而,单靠农业,收入增长始终有限,青壮年外出务工,村庄一度陷入沉寂。
转机来自三屯镇政府对于乡村振兴的持续探索。在一次赴江浙地区考察中,镇领导被当地结合农耕与旅游的创意项目深深触动。“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稻田变成孩子们的课堂?”这个想法很快落地。镇政府迅速组建工作专班,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认真听取意见,最终决定以东保村为核心,打造一个以稻田文化为载体的研学小镇。
起初,不少村民心存疑虑。“种地就是种地,还能搞出什么花样?”有老人摇头。但随着春天千亩油菜花如约盛放,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村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金秋时节,稻浪翻滚、远山如黛,丰收节、农事体验等活动陆续推出,小镇渐渐聚起了人气。
但如何把人留住,把“流量”变“留量”,成为新的课题。经过深入调研,镇政府瞄准了正在兴起的研学市场。他们组织专人远赴北京、成都等地的优秀研学基地跟岗学习,结合本地农耕和非遗资源,系统开发出“一粒米的旅程”“一滴油的故事”“田园农趣课堂”等三大板块20余门课程。
“课程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真正融入教育理念,让孩子动手、入心”,稻田小镇研学基地负责人赵莉强说道。2025年春季,“一滴油的故事”系列课程推出仅二十天,就接待了8000多名学生,创收20余万元,火爆整个豫西地区。
政府搭台,村民唱戏: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新逻辑
稻田小镇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一套“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创新机制。
“单靠风景吸引人,难以持久。必须把内容做深,把体验做活”,赵莉强坦言。2021年,三屯镇开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旱稻、小麦和青贮玉米的规模化种植,面积超1000亩。尤为难得的是,旱稻种植在雨水丰沛的中原地区本就少见,加之农田水利设施历代修缮、极为完备,为发展观光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年,镇政府抽调骨干成立农文旅专班,系统性谋划东保村的未来。稻田小火车、木栈道、荷兰风车、大水车和观景台等景观设施陆续从图纸走向现实。2023年7月,小花菇乐园、小黄牛萌宠园、观光塔等亲子游乐项目动工;村民们主动以土地、资金入股小吃车、热气球、观光自行车等项目,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我家拿出两亩地入股小火车项目,去年光分红就拿了8000多块!”村民李大爷笑呵呵地说。更让他高兴的是,在景区卖特产的老伴儿,旅游旺季一个月也能挣上三四千元。
2023年10月,首届稻田音乐节成功举办,稻田小镇一期正式对外运营。人潮带来了现金流,更带来了信心。2024年4月,小镇再度推进,聚焦研学板块,发动村民共建了农耕研学馆、农趣课堂和研学餐厅。
负责园区保洁的村民王阿姨说:“以前哪想过在村里就能上班?现在每月有固定工资,年底还能分红,日子踏实多了。”
“数字化管理为这种“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所有经营收入透明可查,分红实时到账,极大提升了村民的信任感和参与热情。自2023年10月运营至2024年中,小镇文旅综合收入已达346万元,其中村集体收益242万元,合伙人及村民股东获益超过百万元。”研学基地带队领导说道。
泥土与成长: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对城市孩子而言,这里的一切都充满新奇。
一个周末的清晨,来自洛阳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刚下车,就被无边的油菜花海吸引,欢呼着冲进田埂。在研学导师带领下,他们开始了“一粒米的旅程”。农民伯伯现场讲解水稻的一生,从育秧、插秧、除虫到收割、晾晒、脱粒,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
体验环节,大家卷起裤腿、光脚踩进泥田,亲手插下一株株秧苗。“泥土软软的,凉凉的!”一个男孩兴奋地喊道。尽管弄得满身泥水,但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快乐和成就感。研学结束后,有学生在研学日记里写道:“今天我才知道,每一粒米都来自风雨和汗水。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在非遗工坊,古法造纸和活字印刷课程更是让孩子们沉浸其中。捣浆、抄纸、排版、刷墨……原本只在书本上出现的古老技艺,在亲手实践中变得真切可感。
除了知识汲取,小镇尤其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勇气。在小黄牛萌宠园,孩子们团队协作完成“喂养任务”;在拓展基地,他们互相鼓励着闯过“勇气大冒险”关卡。
“这种沉浸式体验远超课堂说教”,带队老师刘老师深有感触,“他们不仅记住了知识,更懂得了协作、感恩与珍惜。这是真正的立德树人。”
问题与挑战:繁荣背后的隐忧
高速发展的同时,挑战与短板也逐渐显现,成为小镇未来必须面对的课题。
首当其冲的是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研学本质是教育,不是旅游。”赵莉强一针见血地指出,“它要求导师既懂课程设计、儿童心理,又熟悉农耕文化和非遗技艺,还能生动地传授出去。”目前,小镇的研学导师团队多以当地热心村民和兼职教师为主。尽管他们对家乡充满感情,但在教学的系统性、互动技巧及知识深度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接待大规模、高年级研学团队时,课程深度不足、互动形式单一的问题较为明显,这直接影响了复游率和口碑传播。
基础设施与接待能力的瓶颈也在客流高峰期中被放大。旅游旺季时,停车场一位难求,游客中心排起长队;餐厅容量不足,导致用餐时段拥挤不堪,等候时间过长,部分游客反映卫生状况时有波动。住宿短板更为突出——小镇自身缺乏标准化住宿配套,主要依赖周边村民自营的农家乐,品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校及家庭对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此外,连接景区的部分道路宽度不足,大型旅游巴士交汇困难,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和体验折扣。一位带队的老师坦言:“孩子们体验很好,但吃住行的保障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外部竞争压力正悄然加剧。近两年来,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研学基地在河南乃至全国遍地开花,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农耕体验”“非遗手作”几乎成为标准配置。“去年可能我们还是新鲜事物,今年周边县区就有了五六个类似项目,”小镇运营团队成员透露,“客流虽未明显分流,但价格竞争和特色危机已经初现端倪。”如何跳出“千镇一面”的陷阱,打造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正在苦苦思考的问题。
此外,品牌影响力依然局限在区域层面。目前小镇的客源绝大部分仍来自洛阳市及周边地区,在省外的知名度有限。如何通过数字化营销、跨区域合作、内容传播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将“稻田小镇”升级为一个更具影响力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研学品牌,是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关键。
这些发展中的“烦恼”,是稻田小镇从“热闹”走向“门道”,从“试点”走向“模式”的必经之路。正视这些挑战,并积极系统地寻求破解之道,恰恰是这片土地迈向更成熟、更可持续未来的开始。
未来之路:从“研学热”到“产业生态”
面对挑战,稻田小镇的探索并未止步。
镇政府已着手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未来将联合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高校,定向培养研学策划与管理人才,并定期组织师资培训、外出学习,提升团队专业素养。
配套提升方面,小镇计划今年扩建生态停车场和游客中心,引入品牌餐饮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同时鼓励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特色民宿,并对接交通部门,优化道路规划、增开旅游专线。
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小镇将更加聚焦“稻作文化”核心IP,深度挖掘本地民俗、饮食和非遗资源,开发更多具有在地特色的体验项目,并积极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扩大品牌影响力。
展望未来,赵莉强勾勒出新的蓝图:“我们正规划将研学与红色文化、生态康养进一步结合,打造更立体的文旅矩阵。小镇南侧即将启动温泉民宿康养项目,与北部研学区联动,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旅游产业带,让乡村振兴的动力更可持续。”
从传统农耕到文旅融合,从田野乡舍到成长课堂,汝阳稻田小镇的蜕变,是一场关于乡村价值的重新发现。它不只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更彰显了文化自信与创新驱动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力量。脚下的土地,正焕发新生;未来的故事,等待被继续书写。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