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齿轮停转的地方,找到带着锈色的青春流量——探寻郑州记忆·油化创意园

正观特稿 原创

2025-09-29 10:15

毛禧越


两座沉默的巨型油罐,几排斑驳的红砖厂房,曾是计划经济时代轰鸣的中原油脂工业心脏。如今,这里却成为郑州最炙手可热的潮流地标------“郑州记忆·油化创意园”。这座占地119亩的老厂区,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剧烈的蜕变。

这里不再是废弃的工业遗迹,而是一个奇妙的混合体:鲜艳涂鸦覆盖着历史砖墙,咖啡馆飘香于旧仓库,糖画艺人在曾经的设备旁勾勒糖龙。年轻人追逐着“工业风”的独特美学,而步入改造后的历史文化馆,泛黄的文件、凝固的皂粒残渣和AR重现的生产场景,又将人瞬间拉回那个“中州”肥皂闻名全国的时代。

当年轻人打卡的喧闹与城市记忆的深沉在此交汇,郑州油化厂创意园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工业遗产如何承载过去,又如何被注入鲜活的新生命力,成为城市更新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地标?记者近日走进园区,探寻其新生的密码。

一、打卡热浪,工业废墟成为年轻人的秀场

大树挂釉,瓦屋凝聚,岁月雕琢,锈迹斑驳。

梧桐树的枝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滤过炽热的阳光,晕染在郑州西郊斑驳的红砖厂房之间。

打扮精致,身穿黄色一字肩长裙的大二学生小程和所有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一样,满怀期待的走进了郑州记忆油化创意园。

从沙口路地铁站走到油化创意园西门,虽说只有二百多米,但正值夏日正午,平常不怎么运动的她,额上已经冒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刺眼的阳光在玻璃幕墙上折射出七彩的光芒,一瞬间,晃得她睁不开眼。

她抬起手挡住阳光,向远处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两座巨型油罐,巨型油罐之后,排列着一个个透着浓厚年代感的老厂房,仔细一看,发现墙壁四周还涂抹着五颜六色的油彩,极具视觉冲击。绣红色的管道蜿蜒攀附于建筑之间,与绿植藤蔓共生,岁月留下的锈迹与新长的枝芽交叠。

(郑州记忆油化创意园的标志性油罐)

尽管烈日当头,层层错落的小路上还有着不少打卡拍照的年轻人。来来往往的年轻人大都大方自信,穿衣风格五花八门,张扬自由,明媚得像此刻初夏的阳光。园区内写有“郑州”二字的网红墙、苏式红砖建筑、由工业遗址改造的艺术装置等都非常受欢迎,成为年轻人争相拍照的背景,使这里成为郑州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染着褐色头发的漂亮女孩,身穿蓝紫色扎染露背吊带,搭配防晒半透明防晒罩衫,正在两个巨型油罐下前轻松切换拍照姿势,前方,一个穿着古巴领衬衫的男生,把袖口卷到三角肌,露出缠满檀木珠串的手臂。他扶正相机,毫不懈怠的给女生拍照。

身穿古风改良旗袍的女生,脚踩一双白色的尖头方跟高跟鞋,正不慌不忙的欣赏着园区街边整齐摆放着的文创产品,气质优雅。

冷饮店门口排着长队,队尾的女孩一袭碎花吊带裙,腰上系的防晒衬衫随意的打着结,她正和同伴们谈笑风声,扭过头时,还能看见她脸上洋溢着的青春笑意。

这么一对比,小程低头看了看自己引以为傲的潮流穿搭,突然觉得自己普普通通,扔在这个油化创意园里,丝毫不会引人注目。

但她依旧兴致盎然,迫不及待的环视着园区:法桐掩映的小径旁,原木色桌椅与绿植装点的茶馆焕发着清新气息;旧仓库改造的羊肉馆,门前陈列着“猪八戒”雕塑,墙上涂鸦着丝绸之路商队与摩旅骑士剪影;朱雀市集内,糖画艺人以铁勺、糖浆,轻松的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蝴蝶与龙形......

如今,园区已吸引了130家文创企业及文艺餐饮店入驻,以及80家市集摊位。园区积极引入被称为“主理人”的群体——那些来园区创办运营原创品牌,具有个性化特点、小众且文艺的青年人。

园区负责人王女士表示:“更新不是旧房变新,而是功能更新。园区每家店铺都各具特色,这些‘90后’、‘00后’主理人用心注入创意,打造消费场景,不断适配年轻人的生活品位和消费习惯。”这种独特的运营模式,累计助力4000余人实现就业与创业。

二、指尖触碰档案墙,解码城市记忆

与精心打扮前来打卡拍照的小程不同,高中生小郑一踏进门,便迫不及待直奔郑州记忆历史文化馆。

作为一名郑州本地的文科高中生,早三个月前,她就在偶然小红书刷到了郑州油化创意园历史文化馆的相关图片。她由于学业繁忙,一直未能前来参观。本周,终于在一场考试结束后,小郑得以忙里偷闲,来这里看看。

走进郑州记忆历史文化观,这座老厂房的历史面貌才得以被揭开。

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是在郑州油脂化学厂的遗存上改造而来,占地119亩。郑州油脂化学厂,始建于1952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65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郑州油脂化学厂在投产初期以日榨100多吨棉籽油的轰鸣声中,开启了中原油脂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当1958年第一条肥皂生产线投产时,流水线传送的不仅是“中州”牌肥皂,更承载着物资匮乏年代“国货自强”的集体情感。至80年代,企业以全国皂类质量榜首的桂冠,联合沪津同业打造“绿宝”“蜜蜂”等国民品牌,单条产线年创汇近五百万元的数字,镌刻着计划经济末期的最后辉煌。

1994年河南省“八五”重点工程------大豆蛋白项目的上马,标志着从传统日化向食品深加工的惊险一跃。斥资2亿元引进德国威斯伐利亚设备建成的亚洲顶级生产线,最终却因外资并购戛然而止:2002年美资杜邦的入局与15年后撤资漯河,构成全球化浪潮下本土国企命运的典型注脚。彼时7.12亿资产、两千职工的大型国企,在土地拍卖的槌声中完成历史性退场。

读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关于这座油化厂的历史兴衰,小郑仿佛置身其中,同这座厂房,一起经历了沧海桑田,岁月变迁。

历史文化馆内,三十米挑高的生产香皂生产车间还保留着原始骨架,昏暗的灯光若隐若现,红色的光影落在裸露的混凝土立柱上,仔细看还能看到五十年代的浇筑痕迹。

生锈的钢制传送带被改成了导览步道,齿轮转动装置还悬吊在横梁下方。

主展厅中央,造粒机的铜质投料口还堆积着凝固的皂粒残渣。

二层回廊利用了原车间的钢架结构搭建,透过格栅地板,还依然可见地下纵横的废弃管道。

转角处的档案墙上还镶嵌着历史物证:1985年沪郑联营协议原件、德国进口设备的海关单据、2002年土地拍卖公告,每份文件边缘都留着经办人的墨水批注。

西侧墙体保留着苏式工业建筑特有的锯齿形天窗,光线透过积灰的玻璃投射在改造后的光影区。

褪色的“安全生产”标语前,AR设备正在老设备表面叠加虚拟的生产场景------当小郑触碰锈蚀的阀门时,投影即刻显现出八十年代工人操作的动态影像,墙角隐藏的音响也会同步播放老职工口述历史录音。

建筑北端31米高的红砖烟囱被完整保留,表面加固的钢架与新镶嵌的LED灯带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小郑对于历史、文物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属于是去到哪旅游都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参观。但在这里,她看到了这座厂房的岁月痕迹,看见了她从未见过的工业机器。

当她用手去触碰锈迹斑斑的栏杆时,她觉得自己触碰的不仅仅是这座城市工业化的起点,而是郑州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集体记忆。

三、暮色中的接力棒,当历史照亮下一个黎明

与小郑一样,在这座郑州记忆历史文化馆内流连驻足的还有陈女士和她的十三岁女儿舟舟。陈女士带着女儿来到这里,不仅是想让她看到更多的新鲜事物,感受当代年轻人风格各异的激情;了解上世纪工业遗存的历史风貌;更重要的是感受到郑州红色文化记忆。

独属于郑州的红色文化记忆展示,便是这座历史文化馆的另一特色。

场馆内红色的灯光,塑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巨大的油桶被破为两半,油桶里贴满新旧照片,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照片墙。油桶上还有一个冲锋姿态的红军战士雕塑屹立而上。

陈女士在一面墙前驻足,与女儿一同感受这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下的历史变迁,作为郑州本地人的她,还是第一次以郑州为中心的视角,感受这座城市是这样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中步步向前。

暮色渐沉,陈女士牵着女儿走出展馆。远处,“郑州记忆”四个字如燃烧的时光印章,烙印在这座厂房的夜空。

空气中弥漫着烧烤肉串的孜然香气,乐队已经登上舞台,正与台下热情的观众互动。

舟舟兴奋的手舞足蹈,一溜烟跑到前方的公路市集的一家手作饰品店门口拿起一串水晶手串看了起来。

这座曾吞吐过计划经济时代轰鸣的厂房,如今正以这样一种方式,与潮流、文艺接轨,续写新章。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在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中成功入榜,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家上榜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这本身就是对其转型发展模式的一种高度认可。

正如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所指出的,应“活化工业遗产,依托历史地段开展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体验”。郑州油化创意园的实践,正是对这一国家战略的生动回应。同时,它也契合了2021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中提出的“打造一批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路线,建立分级分类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发展工业旅游”的具体要求。

年轻人在锈蚀的传送带旁打卡,AR投影中老工人的身影与他们的笑声重叠;历史馆内泛黄的批注文件前,少年用指尖划过玻璃展柜,如同触摸一座城市的年轮。

美国建筑师韦恩·奥图与唐·洛干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中论述了“城市触媒”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将“触媒”视为催化剂,通过策略性植入具有激发效应的新元素,在不完全改变现有空间结构的前提下,激活周边功能迭代与文化再生。郑州油化创意园实现了遗址资源的重新整合,让地域文化融入其中,重新焕发生机。它将工业遗址作为文化触媒点,通过标志性空间改造、文化事件植入及业态创新等方式活化工业遗址,构建了工业遗址与文旅的共生模式。

郑州的记忆从未褪色。

从铁锤镰刀劈开阴霾的解放曙光,到“中州”肥皂承载的国货自强;从纺织城机杼声里的工业化胎动,到全球化浪潮下的转型阵痛------每一寸砖瓦都在诉说: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以另一种姿态生长。

当来来往往的年轻女孩们的裙摆掠过改造后的车间回廊,当驻足观看的游客的掌心贴上生锈的栏杆,他们触碰的不仅是郑州的过去,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更迭中始终向前的韧性。

红色记忆在此生根,年轻的血脉在此奔涌,而这座黄河之滨的城市,终将在记忆与创新的共生中,走向下一个鎏金的黎明。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