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农商行的“双降”困局:净利跌不停,不良率为何越控越高?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地级市农商行,东莞农商行(09889.HK)的业绩颓势与资产质量恶化态势正持续发酵。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该行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已连续一年半双降,净利润更是创下两年半连跌纪录,而拨备覆盖率跌破200%、信用卡不良率突破9%的指标,更凸显其经营层面的深层困境。
规模扩张与盈利收缩的背离,成为东莞农商行近年最突出的矛盾。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攀升至7604.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5%;各项贷款余额达3944.15亿元,增幅3.51%,存款规模亦同步增长至5323.64亿元。但资产规模的扩容并未转化为盈利增长,反而呈现“越大越亏”的反常态势。2025年上半年,该行营业收入仅55.01亿元,同比骤降14.02%;净利润26.29亿元,同比跌幅扩大至17.07%。
回溯数据可见,这种盈利下滑趋势并非短期波动。自2021年赴港上市后,东莞农商行净利润在2022年触及59.32亿元的峰值后便掉头向下,2023年降至51.61亿元,2024年进一步跌至46.25亿元,叠加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形成了长达两年半的持续下滑轨迹,营收则自2024年起与净利润同步进入下行通道。
息差收窄是挤压盈利空间的核心推手。2025年上半年,该行利息净收入42.37亿元,同比减少9.92%,净息差仅1.22%,较上年同期下降0.18个百分点。这一水平不仅低于商业银行1.42%的行业均值,更落后于农商行1.58%的平均水平,在A股上市农商行中亦处于下游区间。从历史数据看,其净息差已从2021年的1.96%逐年下滑至2024年的1.35%,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跌破1.3%,四年半时间降幅超37%,反映出资产端收益能力与负债端成本控制的双重失效。
非利息收入的大幅缩水则加剧了盈利压力。2025年上半年,该行非利息净收入12.64亿元,同比降幅高达25.41%。其中,理财业务因费率调降导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仅2.34亿元,同比减少16.79%;交易净收益受市场利率震荡影响由正转负,同比锐减65.45%,两大非息收入支柱同时承压,凸显其业务结构的单一与抗风险能力的薄弱。
比盈利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资产质量的持续恶化。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87%,较上年末再增0.03个百分点,这已是其上市以来连续四年半不良率攀升,较2020年末的0.82%相比翻倍有余。更严峻的是贷款迁徙数据:关注类贷款迁徙率达38.54%,次级类、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分别高达106.91%、119.23%,意味着潜在不良资产转化速度正在加快,未来信贷质量面临巨大下行压力。
个人信贷成为资产质量的“重灾区”。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从上年末的2.29%跃升至2.81%,不良贷款余额半年内激增10.2亿元至35.59亿元。细分领域中,信用卡透支不良率飙升至9.24%,较上年末的6.02%增长53%;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突破3%,达3.11%;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亦升至3.21%,三类贷款不良余额增幅均超20%。尽管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微降至1.51%,但未能抵消其他个人信贷品类的风险暴露。
公司贷款方面虽有局部改善,整体风险仍不容忽视。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贷款(不含贴现)不良率1.59%,较上年末下降0.22个百分点,但主要投放行业分化明显。批发和零售业不良率高达5.64%,制造业不良率升至2.1%,房地产业不良率亦有所抬头,三大行业合计贷款占比超33%,成为公司信贷的主要风险源。
为应对不良压力,东莞农商行加大了风险处置力度,2025年上半年通过现金清收、呆账核销等方式化解不良贷款19.82亿元,其中呆账核销规模达14.4亿元。但大规模处置并未扭转风险预期,反而导致风险抵御能力下降:截至6月末,该行拨备覆盖率跌至190.56%,较上年末减少17.16个百分点,为2021年上市以来首次跌破200%。而这一指标在2020年末尚高达375.13%,四年半时间近乎腰斩,风险缓冲空间持续收窄。
资本实力的弱化更添经营隐忧。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降至15.92%、13.8%、13.77%,较2024年末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资本水平的下降不仅限制了其信贷投放能力,更削弱了应对潜在风险的底气。
中诚信国际在最新评级报告中明确指出,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与外部环境变化已对东莞农商行的资产质量形成显著冲击,不良规模与比率的双升及拨备覆盖率的下降,预示其仍将面临持续的风险压力。对于这家深耕东莞市场七十余年的区域性银行而言,如何在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间找到平衡,遏制盈利下滑与资产质量恶化的双重颓势,已成为关乎生存发展的核心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