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书画丨旭宇:青年书画家当以知识积累为先
《老子与书画》
旭宇 郗吉堂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编者按
《老子》五千言,历代解读者众,多仅拘限于就哲学而谈哲学,就思想而谈思想。而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其技法、审美原理、思想、境界多以老子为基、为核、为本,《老子》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然而,却未见系统阐释者。
缘起《书法报》主编:兰干武的一次约稿,且旭宇先生研究《老子》多年,随后由其口述、郗吉堂执笔整理,从《老子》中汲取灵感,凝结为30篇感悟之思,首发于《书法报·书画天地》,一经推出便在书画界与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其后,《老子与书画》《老子与书法艺术》相继出版,进一步延展了这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私享艺术》关注并推荐旭宇书画作品及其专著多年,我们感觉这部书,从书画角度研究,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还有很多朋友没有看到,这是一部值得所有艺术创作者都应该看到的研究老子与艺术的书,所以我们向旭宇先生建议并得到其授权,于《私享艺术》线上连载。
序
文·兰干武
应该是前年年底,我与旭宇先生在讨论他的《寄给历史的书札》时,顺便告诉他,我欲创办一本纯文学刊物《穷文》,想听听他的看法,并向他约稿。旭宇先生听了我的设想,很高兴,也非常乐意供稿。他说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老子,有一些心得,可以写出来。
我与旭先生交往20年,知道先生从不食言,说到的事情,很快就会兑现。果然不出我所料,不到半年时间,旭先生就来电话告诉我,文章已经写好了,共计30篇。因了多种原因,《穷文》尚未推出,我就将旭先生口述,郗吉堂先生执笔的《老子与书画》安排在自己主持的报纸上连载。文章一经刊出,反响极大,每次公众号发出,都获得众多读者称赞。
可以肯定地说,《老子与书画》这件“左图右文”的作品,它与旭宇先生另一件力作,即《寄给历史的书札》一样,都是集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炉,填补了当代书法的空白。仅此一件作品,便足以支撑起一座博物馆。旭宇先生穷一生精力,研究《道德经》,颇有心得,对人生世事,洞若观火,已而一身正气,无欲无畏。但对艺术却有谦卑之心,矻矻以求,以小学生自居,正是这种敬畏之心,成就了旭宇先生的大事业。其实,纵观当代书坛,真正能称得上学人的又有几人?特别是在世的书家中,如旭宇先生这般老而弥坚,老而弥笃,老而弥秀,老而弥壮者,又有几人?是故,以我从业几十年的眼光,可以负责任地说,旭先生作为文人书家,在当代,可说是秦砖汉瓦,硕果仅存,能望其项背者不多了。
这本《老子与书画》的出版,再一次佐证了我对旭先生的评价。过去,人们对老子的研究,多专注于思想和哲学范畴,专门从书画艺术的角度作深入的专题研究,尚属首次,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因而,旭先生的壮举填补了老子研究的空白。当代及后世有识之士,都会感谢旭先生及吉堂先生的学术分享。
是为序。
戊戌中秋前一日于近吾且远居
作者系《书法报》主编,著名文化学者
旭宇先生为本篇文章题字
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
——青年书画家当以知识积累为先
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
真正有头脑的艺术家,很想有所作为的艺术家,眼光要放远。
老子说:“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五十九章)此语是为真言,是为至理。
艺术的道路,就是人生的道路,当戒急戒躁。要一步一步走,每一步都要走稳,走结实,走出力度。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层之台,始于垒土,就是这个意思,下功夫打基础。
人生有多宽阔,基础就要打多宽阔。从道德、情感、品性以及知识积累等各个方面,多下功夫,提高自己,最后走上大艺术家的道路。自古以来,知识积累对书画家都极为重要。从王羲之、颜真卿、吴道子到近代齐白石,这些人都是凭着丰富的知识积累、方方面面的积累站起来的。他们有专业知识,有人生历练,有社会价值观。
唐 褚遂良 大字阴符经局部
王羲之书名很大,其实在他的时代,画名也很响,只是后来画名被书圣书名淹没了。他人品很好,虽然生于大家豪门,祖上与皇家有姻亲关系,但很有社会责任感、时代感,虽然为官,却也痴迷艺术。颜真卿也是官宦之家的后代,为人为艺,世之楷模。吴道子生于民间,天资过人,画艺超凡,后来连皇帝都要请他画蜀道风光。他用大写意画法,竟一日而就,那味道连皇帝都称赞是不下于皇家宗族人物李思训的数月努力的。在那样的时代,他也是个重心性历练,重艺不重财的画家。历史上的书画名家,都是这样,在知识积累上,都是一生的。齐白石小时候放牛,但爱学习,书本挂在牛角上。他喜欢读书,读书就是知识积累,书本挂在牛角上就是生活历练。齐白石的根是很深的,他是六十多岁之后,才变法,书风、画风、刀风,皆有新意。他的新意,是从多重积累中升华来的。没有厚重的积累,突然间受一点外来刺激,就想独树一帜,也就只能想想。
对年轻人来讲,现在都想一鸣惊人。书没读多少,生活历练没经过多少,毛笔也没有磨脱多少,只是听了几句鼓励的话,或是受社会上其他方面的“启发”,就试图一举制胜,领天下之先,这是靠不住的,只能是一枕黄粱。书画之事,只有老老实实地去接受岁月的磨炼,心中有多少积累,笔下才有多少表现。为艺,心可以巧,那是悟性,笔可巧,那是“会”写“会”画,也就是俗说的“善表现”,唯在做人为艺上,不可耍“巧”。这个“巧”,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对自己的“瞒”和“骗”,很要不得。真正管用的为艺之道,就是老子的那句话:“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什么是长生?什么是久视?就是作品厚重,有味道,耐读耐看,耐一代人看,耐几代人看,耐历史回味。老子说过,人要长寿。什么叫长寿,就是“死而不亡”,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还记着他,这才叫长寿。书画更是这样,只有好作品传世,后人才能记着这个书画家,这叫历史记忆。
宋拓宋刻米芾英光堂帖局部
对“历史记忆”,光有热情期待不行,要切实努力。对青年人来说,这很重要。体育、音乐,那一定要先天素质,加上努力,当可少年成名。文化艺术就不同了,重在积累过程,方方面面知识积累得多了才可羽化。写小说的人光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讲小说写法就能写出作品,恐怕是笑话了。写书法的人光知道中锋侧锋、提按转折,就能写出《兰亭序》《祭侄稿》?王羲之、颜真卿有过多少感慨、感叹?那是他们穷一生的血与泪,呼与唤,以及肝肠寸断,才有的结果。今人不析此情,又怎知此中千古沉蕴?还有八大山人的画,不知他们内心郁闷沉痛的人,怎知画为“心画”,诗为“心声”?所以,古今书画大家,都是在生活中经历过很多的历练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后,才最终羽化的。因为他们知道得太多了,明白得太多了,点滴墨渍都是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与判断。
书画大家都是从年轻时的无名之辈走过来的,现在的没有名气或名气不大的年轻人,只要培根固柢,砸实根基,就有希望成为名家、大家。
要想成大树,必须先在肥沃的土壤上扎根。
根扎多深,树长多高。
草花,今天开了,明天就谢了。
大树,要过多少年,才能成材。
宋拓东汉夏承碑局部
前 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重要典籍,其所广泛涉及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生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及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把握,及在这种把握中所运用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后来成为民族精神架构中的重要存在。而《老子》关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认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早的关于人类命运思考的重要成果。
《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它结合自然、社会等审美对象而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展开对美与审美的探讨与把握,精湛且深刻,实乃人类人文存在的重要认识,基本上确定了中华民族运用美来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中国的书学、画学、诗学,在审美取向及艺术品鉴上,都接受了《老子》的思想与原则,从而展现了东方形式的美韵与风采,不同于西方。
《老子与书画》的写作,缘起是读《老子》而觉得于学习,创作,乃至人生释惑,有启发,有助益,有提高。后举烛探隐,似有所悟,遂集腋成篇。故而本书之写作,不为释义《老子》,只是感悟《老子》。是由《老子》而生发开去,再对诸对象作审美观照。至于会否“歧路寻羊”,则不得而知。唯愿日后诸君有读到此书者,不吝赐教。
《老子》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经典,它那厚重的内容,精辟的卓见,令人类永远瞻望,永远清醒。本书作者之一的旭宇从20世纪60年代即读《老子》,今年近八旬,仍手不释卷,以取《老子》之清思,来修身悟道,来指导创作。人欲自觉做到知行合一固然不易,但把艺术视作修身、悟性、参道、养德之举,则令人一生受益。
《老子》是昆仑山,是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我们若可作东奔大海的滚滚洪流中的一片飞沫,那切勿忘记东去中再西向回首,望一望我们的源头。
人老当读经。何也?使人知何处来,又归何处去。
旭宇
XUYU
旭宇,号白阳,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画家。1939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诗词协会荣誉会长、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书法)获得者。其先以诗名世,继又以书法为天下知,八十高龄后又以文人山水画立于当代。他集诗、书、画于一身,获得诸多荣誉。但其始终以草根、终生一学子自居,学习前贤,激励自我,奉献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