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领跑到受阻,马上消费IPO“迷途”何去何从?
在消费金融的浩瀚海洋中,无数企业如逐浪之舟,奋力搏击以求生存与发展。
其中,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费”)一度以傲人的业绩表现和强大的科技实力,成为引领行业前行的璀璨灯塔。
然而,正当其IPO辅导之路稳步推进时,一系列潜藏问题却如冰山般浮出水面,无情地戳破其华丽的光环,让这家明星企业的未来蒙上一层厚重的迷雾。
从新晋玩家到领军先锋
2015年,移动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消费观念的悄然转变,为消费金融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就在这风云际会之时,新晋玩家马上消费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以科技为利刃,毅然决然地切入消费金融领域,自此开启一段波澜壮阔的崛起征程。
成立之初,马上消费便精准捕捉到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以线上化、场景化的创新模式迅速铺开业务版图,资产规模从2016年的不足百亿,一路狂飙至2025年上半年的680.99亿元。营收与利润更是双双飘红,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7.3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96%;净利润达11.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07%。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无疑是其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有力见证,也让它当之无愧地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领军先锋。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高速增长背后,一颗IPO的种子早已悄然种下。
2020年,马上消费启动上市辅导,中金公司作为辅导机构闪亮登场,市场一度满心期待它能成为“消费金融第一股”。但谁能料到,四年时光匆匆而过,辅导进程却屡屡延期,曾经的“冲刺者”如今竟陷入“原地打转”的尴尬困局。
华丽光环下的多重危机
如果说业绩是马上消费的“明牌”,那么合规、模式与治理方面的问题,便是其藏在光环下的“暗礁”,也是阻碍IPO的核心障碍。
一是,合规问题积重难返。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超过7万条的投诉记录宛如一声声警钟,震耳欲聋地揭示出马上消费在合规领域的千疮百孔。高息贷款、暴力催收、违规扣费、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如影随形,严重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也成功吸引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的通报指出,马上消费的实际贷款年利率在7.2%—36%之间,部分高风险客群的综合利率成本直逼监管红线。这种“擦边球”行为,不仅让消费者承受高昂的借贷成本,也让马上消费陷入“现金贷原罪”的争议泥沼。
而催收环节的乱象,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其合作催收机构中,不乏有恐吓、侮辱等违规行为肆意横行的公司。尤其是重庆信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马上消费第二大股东北京中关村科金技术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催收行为备受质疑。
尽管马上消费一再划清与外包催收公司的界限,但股权关联和高额的催收费用仍让市场对其催收业务的合规性产生怀疑。这种合规隐患,不仅可能面临监管处罚、业务整改等直接损失,更会损害品牌信誉,导致客户流失、融资成本上升等连锁反应,最终反噬业绩增长根基。
二是,商业模式深陷困境。
一方面,马上消费通过向股东提供高息存款,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低成本。然而,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却引发利益输送的强烈质疑。
重庆百货作为马上消费的第一大股东,从马上消费获得的利息收入高达数亿元,直接占据其净利润的半壁江山。这种紧密的资本关联,虽然为公司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但也限制其商业模式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一旦股东资金出现问题或者监管政策发生变动,马上消费的资金链将面临严峻考验。
另一方面,马上消费将目标客群定位为更下沉、风险更高的长尾人群,这一策略虽然带来更高的利息收入,但也导致更高的不良贷款率和催收成本。为了维持这个看似繁荣的利益机器运转,马上消费不得不依赖高压催收手段来确保资金回笼。
然而,在ESG风险日益凸显的今天,这种商业模式无疑是在饮鸩止渴。它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可观的收益,但长期来看,却可能让马上消费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
三是,治理结构缺陷明显。
根据中金公司发布的上市辅导进展报告,马上消费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人数长期少于三分之一,不符合上市公司的相关规定。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公司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也引发市场对其治理结构的深深质疑。
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能够独立、客观地监督公司管理层,为公司决策提供专业意见,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然而,在马上消费,独立董事的缺位却让公司治理结构出现明显的漏洞。这种漏洞不仅可能损害股东和投资者的权益,也可能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缺乏独立董事的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可能更容易做出短视或自私的决策,从而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
此外,马上消费的股权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新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的持股比例应不低于50%。然而,马上消费的股权结构却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没有任何一家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50%以上。
这种股权结构不仅不符合监管要求,也可能导致公司决策效率的低下和治理结构的混乱。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股东之间可能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机制,导致公司决策过程漫长且低效。同时,股权分散也可能增加公司被恶意收购的风险,进一步威胁公司的稳定发展。
探寻稳健发展的新航道
面对合规、市场与竞争的三重困局,马上消费的破局之道,不在于绕过问题,而在于直面整改——唯有从“规模驱动”转向“合规与质量驱动”,才能重新赢得市场与监管的信任。
在合规建设方面,筑牢消费者信任基石。
首先,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规范贷款利率、催收行为等各个环节,杜绝高息贷款、暴力催收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其次,加强内部合规管理,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员工的合规培训,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最后,积极回应消费者的投诉和诉求,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消费者感受到企业的诚意和担当。
在商业模式方面,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方面,优化客群定位,降低对高风险长尾人群的依赖,拓展中高端客户群体,实现客户结构的多元化。通过提供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另一方面,加强风险管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不良贷款率。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如开展消费分期、供应链金融等业务,为公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治理结构方面,提升决策效率与透明度。
首先,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引进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独立董事,提升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其次,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形成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决策效率。同时,加强股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确保公司决策的顺利实施。
最后,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公司财务、运营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内部腐败和违规行为的发生。
对于马上消费而言,IPO 的延迟不是终点,而是转型的起点。若能痛定思痛,以合规重建信任,以科技驱动转型,以治理保障长远,或许能重新找回行业标杆的价值。
因此,在行业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跑得更快,而是谁走得更稳、守得住底线。毕竟,金融的本质是信任,失去信任的企业,再耀眼的光环,也终将黯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