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矫正沟通,医患最容易出现偏差的沟通环节,看完少走弯路!

郑州口腔 原创

2025-09-28 10:06

患者:“医生讲的‘支抗钉’是什么东西?听起来好吓人!”

医生:“为什么我说了三次要认真刷牙,你还是没刷干净?”

矫正沟通时,医患之间仿佛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今天我们就来打通这道墙,让双方的脑电波成功连接!

沟通环节1:初诊时刻——当医生说“先拍个片子”

患者的内心OS:

“不就是牙齿不齐吗?看看不就知道了,为什么还要拍片?”

医生的专业考量:

牙齿好比冰山,你能看到的只是露出水面的三分之一。通过全景片和侧位片,才能看到牙根的健康状况、颌骨的关系,甚至埋伏的多生牙,这些都是制定方案的关键依据。

记住:不拍片就直接给你方案的医生,才真正需要警惕!

沟通环节2:方案制定——当医生说“可能需要拔牙”

患者的内心OS:

“什么?拔牙?不行不行!拔了牙会不会老了掉得快?我想选最贵的隐形牙套,是不是效果最好?”

医生的专业考量:

矫治器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越适合越好。拔牙、片切、推磨牙向后,都是为了给拥挤的牙齿创造空间。就像停车位不够,总要想办法解决才行。

关键点:矫正方案是量身定制的,别人的方案不一定适合你!

沟通环节3:矫正进行时——当医生往你嘴里“加东西”

患者的内心OS:

“怎么又往我嘴里塞橡皮圈?还要打钉子?”

医生的专业考量:

牙齿移动需要精确控制,这些“小配件”都是得力助手。支抗钉是可靠的发力点,橡皮圈是温柔的牵引力,它们共同确保该动的牙动,不该动的不动。

关于令人闻风丧胆的“牙套脸”,其实多是矫正期间咀嚼减少导致的咬肌萎缩。解决办法很简单——该吃吃,该喝喝,保持正常咀嚼就好!

清洁小贴士:

牙膏种类不重要,清洁到位才重要;

手动电动都可以,巴氏刷牙法才是王道。

沟通环节4:矫正完成时——当医生说“保持器要戴一辈子”

患者的内心OS:

“什么?矫正完了还要戴保持器?不是说好两年就行吗?”

医生的专业考量:

牙齿是有记忆的,它们总想回到原来的位置。保持器就是防止它们“复辟”的守护神。一般需要佩戴1~2年,第一年除了吃饭都要戴,第二年可以夜间佩戴。

关于中线问题,医生都是完美主义者,会尽力调齐。但受牙齿形态限制时,保证功能比追求极致美观更重要。

重要提醒: 不好好戴保持器,等于把钱扔进水里!之前的苦都白受了!

如何成为“沟通高手”?

1. 咨询前做好准备

列出你最关心的3~5个问题,避免一紧张全忘了。

2. 不懂就问,直到明白为止

“医生,您能用大白话再解释一遍吗?”

3. 如实反馈你的感受

“戴橡皮圈后第三天特别疼,这正常吗?”

4. 信任你的医生

正畸是医患合作的过程,良好的信任是成功的基础。

除了医生的技术,顺畅的沟通是正畸成功的重要条件。希望每位正畸的朋友都能和医生完美配合,收获健康美丽的笑容!

医生简介:

杨龙,主治医师,毕业于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专业硕士。世界正畸联盟会员。擅长青少年的“地包天”、小下颌的矫治。熟练运用微种植体支抗对复杂错颌畸形进行矫治。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5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