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二酸菜鱼从“排队王”到关店潮,九毛九市值蒸发480亿的警示录
作者:信乔
审核:岚山
一份119.9元的预制菜背后,是一家曾市值550亿港元的餐饮巨头艰难求生故事。
“6分钟上鱼”的热搜话题让太二酸菜鱼陷入预制菜争议漩涡。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流传着沈阳所有太二门店关闭的消息。这家曾经创下日均翻台率4.9次纪录、门口排队两小时的“网红店”,正面临自2019年上市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九毛九集团的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7.53亿元,同比下降10.1%;净利润0.61亿元,同比减少16.05%。旗下三大核心品牌太二、怂火锅、九毛九西北菜收入全线下滑。曾经引以为傲的太二酸菜鱼,在半年内净闭店65家。
资本市场的残酷转向
九毛九在资本市场的旅程犹如过山车。2021年年初,九毛九股价曾创下37.8港元/股的历史高峰,市值一度逼近550亿港元。这一数字使创始人管毅宏在2021年以128.2亿元财富登上《新财富》500创富榜。然而,截至2025年9月19日收盘,九毛九报2.18港元/股,市值仅剩30亿港元。距高位蒸发超520亿港元(折合近480亿元人民币),缩水94%。
更为严峻的是,2025年9月8日,深交所将九毛九调出港股通标的证券名单。这一调整直接影响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该股票的渠道,可能导致流动性进一步下降。
摩根士丹利同步下调九毛九2025年—2027年盈利预测,国证国际证券将目标价从3.7港元下调至3港元,评级从“买入”下调至“增持”。资本市场对这家曾经备受追捧的餐饮企业明显失去了耐心。
太二神话的褪色
太二酸菜鱼曾是九毛九集团的绝对主力。2019年,太二以4.9次/天的翻台率成为行业效率标杆,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以服务著称的海底捞。然而,截至2025年中报,太二的翻台率下跌至2.2次/天,客单价从80元降至73元。
2025年上半年,太二实现收入19.49亿元,同比下滑13.3%,营收占比从2024年的73.4%降至70.8%。门店数由2024年6月末的612家收缩至547家,半年内净闭店65家。
太二在沈阳市场的所有门店均已关闭,杭州、大连等地也出现大量撤店。从“排队王”到多地撤店,太二酸菜鱼经历了什么?曾经的太二有很多很“狂”的店规:超过4人不接待,不拼桌,不加位,不加辣,不减辣,不外卖等。这些独特规定反而成为其品牌魅力的一部分,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预制菜争议与信任危机
2025年,一则“下单到上鱼仅6分钟”的微博话题将太二推上风口浪尖。消费者在杭州门店实测发现,3道菜7分钟内全部上齐,而店员仍宣传“活鱼现杀”概念。“鲜鱼现杀需要宰杀、切片、腌制,至少15分钟以上。”一位从业十年的川菜厨师指出,“6分钟上鱼更像是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加热。”
这种质疑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有自称前经理的网友爆料:“鱼片、酸菜、调味料都是统一配送的半成品”。争议背后,是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度和真实性的高度敏感。截至9月18日,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太二酸菜鱼”,相关投诉达240条,异物、腹泻等食品安全问题占比超六成。
更严重的是,2025年1月,北京市监局披露太二北京某门店筷子上检出禁用洗涤剂,直接戳破其“明厨亮灶”的安全承诺。
集团整体承压,三大品牌集体失速
九毛九集团的困境不止于太二。集团旗下三大核心品牌太二、怂火锅和九毛九西北菜集体失速。怂火锅上半年实现收入4.17亿元,同比下降3.5%,翻台率从2.9次/天降至2.5次/天。九毛九西北菜的表现则更为惨淡,上半年仅录得收入2.26亿元,同比跌幅高达22.6%。
集团现金流也出现下滑。截至2025年上半年,九毛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89亿元,比去年年底减少19.4%。资产负债率由去年年底的51.4%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47.3%,但关闭88家门店带来的闭店成本正在消耗企业韧性。
2025年上半年,九毛九集团新开10间餐厅,而去年上半年新开餐厅数量为59间,扩店步伐明显放缓。与此对应的是,集团上半年关闭了88间餐厅,主要由于相关租赁协议于届满后终止,以及部分餐厅的表现不及预期。
自救之路:从“鲜活模式”到预制菜
面对困境,太二在成立10周年之际开启全面战略转型。2025年3月,太二推出5.0“鲜活模式”新店型,围绕产品、环境、服务等维度进行系统性升级。
品牌slogan由“酸菜比鱼好吃”转向“够鲜活,才太二”。店内增设鲜活食材展示区,采用全明档厨房,强化“看得见的新鲜”。产品结构打破单一爆款模式,拓展“活鱼、鲜鸡、鲜美牛肉”三大系列。但改造成本高企——每家门店需投入50万元至80万元升级设备,且对厨师团队要求大幅提升。要求鱼片现杀后30分钟内下锅,这对供应链时效和门店动线设计都是挑战。
另一方面,九毛九集团加速了预制菜布局,旗下预制太二酸菜鱼已登陆山姆等渠道,售价为119.9元/份。2025年上半年,九毛九来自货品销售的收入从5496万提升至1.32亿,同比大增140%,占据总收入的比重从1.8%提升至4.8%,这也是集团整体收入中唯一实现高速增长的板块。
餐饮行业大环境的寒意
九毛九集团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整个中式连锁餐饮的一个缩影。2025年上半年,有着“连锁火锅第一股”之称的呷哺呷哺营业收入为19.42亿元,同比下降18.9%。A股上市的老字号餐企广州酒家同期归母净利润0.39亿元,同比下降33%。
2024年中国餐饮业闭店数攀升至409万家,闭店率61.2%。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到134.7万家,而注销、吊销量达到105.6万家。虽然关闭的餐厅大幅增加,但新增餐企数量仍大于注销吊销数量,意味着市场供给仍在持续增加。
残酷的价格战下,餐饮企业大多进入微利时代。与此同时,部分茶饮品牌却表现亮眼——六大上市茶饮品牌总营收突破330亿元,合计净利润超55亿元。其中,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和奈雪的茶这4家利润增速尤为引人注目。
截至2025年6月,太二已完成68家门店的“鲜活模式”改造,计划到年底完成150家,2026年完成所有门店调改。试点门店日均营业额提升15%,后厨透明化改造后,消费者对“现杀”的接受度提高30%。
但太二运营目前仅30%门店能稳定达标现杀要求。餐饮行业的竞争核心正在从效率转向信任。那些能够建立真正消费信任的品牌,才能在洗牌中存活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