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垫底、个贷"失血"、不良攀升:苏州银行的半年报,藏不住的焦虑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27 09:26

                       

营收与净利润双增的表面成绩单,难掩苏州银行发展中的深层病灶。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这家总部位于苏州的上市城商行,在资产总额突破7500亿元的同时,正遭遇规模增速放缓、个人贷款收缩、不良率攀升等多重压力,与省内同行的差距持续拉大,高企的拨备覆盖率更引发市场对其利润真实性的质疑。

资产扩张的脚步正在明显放缓。截至2025年6月末,苏州银行资产总额7549.74亿元,较上年末增幅8.83%。这一增速不仅远低于2024年全年15.27%的水平,较2024年上半年9.58%、2023年上半年10.62%的增速也呈逐年下滑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规模上的差距,同期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总资产分别达到4.79万亿元、2.9万亿元,苏州银行的资产规模仅为两者的零头,在江苏省内上市城商行中处于明显弱势。

信贷业务的结构性问题尤为突出,个人贷款板块持续“缩水”且风险暴露加剧。半年报显示,苏州银行个人贷款和垫款规模降至895.62亿元,较上年末下滑2.52%。回溯数据可见,从2023年末的974亿元到2025年中,仅一年半时间该指标已收缩78.38亿元,个人信贷业务萎缩态势明显。与规模下滑形成反差的是不良率的持续上升,截至报告期末,个人贷款和垫款本金不良率升至1.80%,较上年末的1.66%进一步上行,且远超0.51%的公司贷款不良率和0.83%的整体不良率。细分领域更显严峻,个人经营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分别升至3.50%、0.69%、1.24%,均较上年末出现不同程度增长,个人信贷资产质量承压显著。

营收与净利润的增长成色同样不足,增速放缓趋势已持续多个季度。2025年上半年,苏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5.04亿元,同比仅增长1.81%;归母净利润31.34亿元,同比增幅6.15%。对比历史数据,2023年上半年其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30%、21.00%,2024年上半年为1.88%、12.10%,两年间增长动能持续衰减。与省内同行相比,差距更为悬殊,同期江苏银行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7.78%、8.05%,南京银行则为8.64%、8.84%,苏州银行在成长性上已全面落后。

盈利增速放缓的背后,是资产收益能力的普遍下滑。报告期内,苏州银行净利差与净利息收益率均降至1.33%,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20个、0.15个百分点。关键收益指标全线走低,贷款收益率下降0.41个百分点,长期应收款收益率下降0.63个百分点,金融投资收益率降幅更达0.64个百分点。尽管付息负债平均利率下降0.30个百分点至1.90%,但负债端成本的下行未能抵消资产端收益的下滑,利息净收入增长承压。

值得警惕的是,在营收微增的情况下,净利润的增长部分依赖成本压缩。2025年上半年,苏州银行业务及管理费用降至19.55亿元,同比减少2.02亿元,降幅9.37%。其中员工费用减少2.11亿元至12.43亿元,而同期员工总数从5261人增至5278人,员工数量增加与费用减少形成鲜明反差,引发市场对“人均降薪换利润”的质疑,这种短期降本手段恐难支撑长期发展。

居高不下的拨备覆盖率,成为市场争议的焦点。截至报告期末,苏州银行拨备覆盖率达437.91%,在42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四。回溯数据,2020年至2024年该指标从291.74%攀升至483.50%,长期处于高位运行。按照财政部2019年《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要求,拨备覆盖率超过监管标准(150%)2倍即被视为可能存在隐藏利润倾向,苏州银行当前水平已接近监管警示线的3倍。高拨备虽能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但也让利润真实性存疑,此前该行就因该指标过高遭投资者质疑,如今这把“双刃剑”仍悬顶未除。

作为唯一一家总部设在苏州的上市城商行,苏州银行本应依托长三角核心区域的经济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但从2025年半年报来看,资产规模增速放缓、个人信贷收缩、不良率上升、盈利动能衰减等问题交织显现,与省内同行的差距不断拉大。在银行业竞争加剧、经济复苏承压的背景下,若不能有效改善资产质量、激活增长动能,苏州银行恐将陷入“规模跟不上、质量往下走”的恶性循环,其高拨备掩盖下的增长隐忧,亟待实质性举措破解。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