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约百种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目录,多层次保障体系守护“罕见”生命

推医汇 原创

2025-09-26 14:45

第九届中国罕见病大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有约100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覆盖42个罕见疾病种类。这一数字背后,是2024年医保基金为协议期内罕见病药品支付的86亿元,约占协议期药品总支付的7.7%。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虽然单一疾病发病率低,但种类繁多,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患者总数超3亿。我国通过罕见病直报系统登记病例已达164万例,涵盖216种罕见病。

医保覆盖与保障体系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在大会上介绍,我国已建立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为主体的三重保障体系,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障网。

“医保基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但罕见病用药保障不能仅靠基本医保。”黄心宇强调,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多元保障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我国商业健康险基金已达9773亿元,可与国家基本医保形成优势互补的综合保障体系。

此外,国家医保局积极推动医保目录药品进院、“双通道”供药机制建设,推进用药可及。通过医保谈判,多种高价罕见病药物价格已大幅降低。

诊疗体系完善与医院网络扩展

我国罕见病诊疗体系近年来迅速完善。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医院已从2019年的324家增至目前的419家,覆盖31个省份。

作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国家级牵头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全国罕见病多学科会诊平台,显著提升了跨区域会诊效率和诊疗能力。

罕见病直报系统现有626家医院参加登记,罕见病目录已扩展至207种病种。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张抒扬分享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案例:几十年前,一位19岁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因无药可治在手术中不幸离世。而目前相关药物不仅研发上市,还纳入医保,可用于多种血脂异常患者。

科技创新助力罕见病诊疗

科技创新正在为罕见病诊疗注入新动能。中国罕见病综合云服务平台专注于罕见病诊疗智能应用开发,构建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地图。

特别是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研发的 “协和·太初”罕见病大模型,整合超13万病例数据与多模态知识,有望实现从筛查、诊断到决策的全链条支持。

我国还建成了包含253个研究队列、9万余个病例的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为临床研究和新药试验提供重要基础。

张抒扬指出:“一个罕见病的突破,受益的往往是整个大病群体。罕见病诊疗看似是‘小众需求’,实则是衡量医疗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既守护了个体的生命尊严,也推动着医学、社会向更精准、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中国对全球罕见病治理的贡献

在罕见病这一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议题上,中国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今年5月,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关于罕见病的决议,这份决议的背后离不开中国的大力推动。

我国牵头的罕见病直报系统覆盖人口达11.5亿,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罕见病数据平台之一。

在政策层面,多部门协同发力: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提出加快罕见病用药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罕见病设立专项,科技部批准建设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曹雪涛表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罕见病群体,近年来国家多部委协同发力,先后出台两批罕见病目录。

随着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诊疗网络的扩展以及科技创新的注入,曾经“看不见”的罕见病患者正逐渐被看见、被关注、被关爱。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