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成绿色经济新赛道:循环杯模式减塑降碳前景瞩目

摆脱塑缚 原创

2025-09-26 14:34

提到夏日的音乐节,我们想到的往往是摇滚、呐喊和啤酒的狂欢。然而,当舞台灯光熄灭,人群散去,留下的却常常是满地的垃圾和堆积如山的塑料杯。如何让“垃圾场”变回干净的草地?更进一步的,如何让奥运会这样级别的大型赛事活动也迈向零废弃?

9月25日,在由摆脱塑缚、诺路环保、小鸭嘎嘎、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支持举办的“循环杯×大型活动:绿色经济新赛道”沙龙上,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总工程师傅智健强调,一次性用品造成资源浪费,绿色转型是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广循环杯,不仅契合国家“双碳”战略和塑料污染治理政策,也与广东绿色办赛理念高度一致。

“广东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承办地之一,明确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强调‘节约办赛’,在场馆建设中全面落实绿色建筑与节能减碳标准,致力打造绿色低碳体育盛会。这充分体现绿色转型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体育赛事发展的主旋律。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活动,同样也面临绿色升级的迫切需求。

傅智健更指出,循环杯模式既提升活动绿色形象,又带动回收清洗、物流运维等配套产业发展,能形成全链条可持续发展闭环。例如,英国的著名的莱斯特老虎俱乐部在橄榄球赛事中推广循环杯模式,单场减少超过16000个一次性塑料杯;美国NBA球队夏洛特防空队也在主场篮球赛中成功推广了循环杯。实现了回收清洗与重复使用。

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总工程师傅智健

致辞环节

作为深耕越野赛事和户外文化的标志性人物,西湖跑山赛创始人“户外老罗”发现跑山赛补给站提供的一次性水瓶被丢弃在赛道上,还被跑者捡拾到补给站。他由此考虑30公里越野赛中取消补给。

“户外老罗”认为,无补给自导航应该是越野跑者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想推动水袋背心的销售,但相应增加了终点餐饮供给量后,又发现一次性餐具和浪费的食物塞满20个垃圾桶的困境。“户外老罗”团队希望鼓励大家自带餐盘来取用食物,而过去5年发放可重复使用的搪瓷/不锈钢餐具终于实现了突破——在一个800人完赛的赛事里,仅产生不足两桶垃圾。

“中国的大规模量产能力是我们独特的地方,但(一次性的大量生产)也会带来很大浪费和对环境的伤害。加上中国各个行业迭代很快,经济文化教育政策的差异,对于循环杯项目推动更需要考虑商业可行:包含环境成本和环保营销带来的收益。

圆桌环节

同样作为热爱户外运动爱好者,吴晓歪也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和行动实践。作为在乎杂货店LAGOM ZAKKA主理人、「诺路环保」项目合伙人、「可持续一厦」联合发起人、自然之友玲珑计划「零废弃赛事」「零废弃市集」项目发起人,吴晓歪分享了宁波“双手做工”市集的零废弃案例:将B级品陶瓷杯作为租赁杯。顾客以1元租金获得杯子后,通过餐饮摊位自带杯优惠实现“一单回本”。“循环杯归还率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景,封闭场馆赛事和音乐节观众群体可能更易配合。我想要指出的是,通过循环杯达到减塑和零废弃的环保目标,这需要长期密集推广以培养用户习惯。”

宁波“双手做工”市集中为使用自带杯的顾客制作的环宝拉花

图丨吴晓歪提供

香港每年废弃的塑料餐具数量惊人,超过70,000吨,这些被丢弃的塑料不仅占据填埋空间,也污染海洋,带来环境与资源的双重负担。ReCube Limited联合创办人徐嘉熹和他的创业伙伴们正是看到了这个紧迫的问题,希望通过行动带来改变。

ReCube为马拉松与体育赛事提供的循环杯服务流程

图丨ReCube官网

ReCube于2023年成立,一开始是由大学生团队发起的初创项目,逐渐变成持续运营社会企业,服务包括租借重用餐具、以及应用智能回收/合作餐厅网点来借与归还循环杯的机制等。目前,ReCube在中国香港已经吸引了42家合作餐厅,成功减少了超过54,000 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图丨ReCube官网

“我们合作经验发现成本是主办方或是场馆应用循环杯的一个很大的考量,循环杯对比起一次性杯子,需要清洗、物流等人力和机器的新增成本。我们希望通过规模化把这个成本去压低,让它不要超过一次性杯子/餐具太多。不过,规模较小的赛事应用起来依然是有一定的困难。”徐嘉熹总结道。

ReCube Limited联合创办人徐嘉熹分享环节

在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上,循环杯可以发挥怎样的减塑作用?曾与东京奥运组委会进行合作的iPledge法人代表滨中聪史分享了他们组织的经验。

循环杯图片

图丨iPledge

滨中聪史介绍,iPledge与大型户外音乐节活动方合作,推动可重用餐饮具的全面导入:用清洗后可重复使用的盘子、碗、杯来替代一次性容器,并配合回收与现场清洗的动线设计,确保数千至上万人规模的活动也能正常运转。

图丨AP Bank Fes

iPledge同时通过志愿者在会场关键点的引导,让观众参与垃圾分类、引导使用可重用餐具、推广自带水瓶等,使“环保”成为参与体验的一部分,观众们也逐渐养成了一种以“干净、可持续”为荣的节庆文化,让环保成为一种潮流。

效果如何?

从实践数据与报道看,持续推广的结果是垃圾量大幅下降,观众对活动环境的满意度提高,甚至形成了一种以“干净、可参与”为荣的节庆文化。作为“零废弃公众引导”的“试验田”,也是亚洲最大的规模的户外音乐节,FUJI ROCK(富士音乐节)和iPledge(及其前身)合作了20多年的垃圾分类和公众倡导,被部分媒体与活动方 称为“世界最干净的音乐节”之一。

“以前大家觉得一次性杯子用完即弃更卫生、更安全;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家越来越能接受用循环杯替代一次性杯。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以及宣传和推动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如何降低循环餐具的清洗费用,也是未来我们面临的问题。如果能够降低成本同时保证卫生,循环杯的普及会更加的容易。” 滨中聪史总结道。

iPledge法人代表滨中聪史分享环节

近日青藏高原上的一场烟花让无数人哗然,也让环保重新变成热门话题。“我国公众其实环保意识已经很强了。我相信现在大部分公众的心底里都认可环保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吴晓歪感慨,并表示相信循环杯将会在未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环保影响。

摆脱塑缚减塑项目经理陈艾佳指出,摆脱塑缚针对中国消费者所进行的重复使用模式认知和态度调查2025年度最新结果显示,高达76%的受访者愿意出于环保考量尝试循环杯;而在不愿意尝试循环杯的部分受访者中,最大的顾虑依然出自对清洁和卫生安全的不放心。

“循环杯不仅仅是一个绿色的产品,它更是一种推动大型活动、推动社会可持续转型的方式。我们看到了它在很多场景里的应用潜力,但也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突破各项困难。”播客节目“半拿铁 | 商业沉浮录”主播潇磊总结道。

-End-

编辑:摆脱塑缚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