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砚文化汇典》出版发行仪式上的致辞——张希清

意门国际 转载

2025-09-26 10:04

在《中华砚文化汇典》出版发行仪式上的致辞

张希清

尊敬的吴双战司令,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我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退休后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四、第五届理事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12年7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分支机构砚文化工作委员会会长刘红军司令,发起编纂《中华砚文化汇典》(以下简称《汇典》),我担任编审委员会的第二主任,第一主任是刘红军司令,主要工作都是红军司令做的。不过,从编纂《汇典》的发起,到最后的出版,我都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这部巨著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的整个过程。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它硕果累累的丰收时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编审委员会的刘红军中将、刘庆柱学部委员、王震中学部委员、葛承雍教授、张补旺将军、张淑芬研究员、蔡鸿茹研究员等全体委员和参与编纂工作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各位编务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汇典》编纂、出版的各位领导、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第三、四、五届理事会会长,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汇典》的名誉主任许嘉璐教授指出:“砚,作为中华民族独创的‘文房四宝’之一,源于原始社会的研磨器,在秦汉时期正式与笔墨结合,于唐宋时期产生了四大名砚,又在明清时期逐步由实用品转化为艺术品,达到了发展的巅峰。砚,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浓缩了中华民族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乃至地域风情、民风习俗、审美情趣等信息,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使用价值、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华夏文化艺术殿堂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可见,《汇典》的编纂,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回首2012年7月项目启动之初,我们满怀为中华砚文化树碑立传的理想,同时也深知编纂工作的艰难。砚文化博大精深,纵贯数千年,史料浩如烟海,实物散落四方。如何将其梳理成为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体系,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面临的,是资料搜集的艰辛,理论论证的缺失,学术研究的空白,更是对我们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巨大考验。十三年来,100多位编纂者夜以继日,不辞辛劳,走遍了全国大多数博物馆、图书馆和制砚工坊,拜访了无数的工艺大师、砚文化学者和鉴赏家、收藏家。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搜集砚文化的史料,编纂砚文化的文献;考察端、歙、洮、澄泥、鲁、易、松花等砚的过往和今生,撰写古今砚文化的历史;深入研究,认真总结,概括提炼砚文化的理论。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20册《汇典》,不仅仅是一套鸿篇巨著,更是全体编审、编纂、编务人员十三年心血的结晶。

《汇典》是中华砚文化的史料宝库。其中《文献卷》《砚谱卷》《铭文卷》等包涵了十分丰富的砚文化的史料,为砚文化的研究和砚台的雕刻、鉴赏、收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汇典》是砚文化深入研究的丰硕成果。《汇典》各卷的编纂者有的是砚雕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或者是砚文化研究学者,或者是砚台鉴赏家、收藏家。《汇典》就是他们几十年来研究成果的结晶。《汇典》包罗万象,系统挖掘整理、全面总结归纳了我国的砚台文化资源,研究了砚台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了砚台所体现的历史、考古、文化、艺术与社会价值,是中华砚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汇典》填补了大型砚文化研究著作的空白。近代以来,虽然也出现了关于端砚、歙砚的著作,但是没有全面、系统、大规模地研究砚文化的著作。毫无疑问,这部《汇典》是史无前例的,填补了中华砚文化研究的空白。

许嘉璐副委员长高度评价《汇典》,指出:这部《汇典》“既对砚文化璀璨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又对当代砚文化的现状和研究成果作了较充分的记录与展示,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又具有向大众普及的功能。”许嘉璐副委员长还指出:“砚,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既雅且俗,可赏可用,散布于南北,通用于东西。《中华砚文化汇典》的出版或可促使砚及其文化成为沟通世界华人和异国爱好者的又一桥梁和渠道。”《汇典》既是对砚文化历史的梳理,是对历代和当代砚文化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沟通海内外炎黄子孙、世界华人和外国热爱砚文化的友人的桥梁和渠道。《汇典》的出版不但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而且也具有国际意义。

最后,我想说,《汇典》的出版,为我们这一段漫长的历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砚文化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汇典》的编纂、出版必将“激发和推动今后砚学的研究走向热络和深入,从而激发砚及其文化的创新发展”。热切期望全国的砚雕艺术家、砚文化研究学者、砚台鉴赏家、收藏家以及广大的砚台爱好者,在《汇典》的基础上,对砚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结出更丰硕的成果;同时,对砚文化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大力普及砚文化的知识。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中华砚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使中华砚文化在全国、全世界发扬光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来源:聚砚斋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c1w_hVLCSd_D5g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