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单缠身、高管被查!温州银行6年IPO卡壳,资本压力再添阴霾
近日,温州银行因一日之内连收两张罚单,合计被罚170万元,相关责任人陈汉更是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这一消息瞬间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在金融监管日益趋严的大背景下,温州银行的这一遭遇无疑给其本就备受瞩目的发展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回顾2025年,这已经不是温州银行第一次收到监管部门的罚单了。在此之前,该行年内已至少两度被监管机构处罚。今年4月,因违反金融统计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罚款225万元;7月,又因未对理财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参照自营贷款管理,被温州金融监管分局罚款35万元。如今,又因“员工行为管控不到位”“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业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一日双罚,如此频繁的违规受罚,不禁让人对温州银行的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从罚单内容来看,温州银行在员工行为管理和信贷业务管理等核心环节存在严重的漏洞。员工行为管控不到位,反映出银行内部管理的松散,可能导致员工违规操作频发,进而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营和声誉。而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业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则直接关乎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资金安全。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也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与此同时,温州银行的IPO进程也一直备受关注。该行最近一轮上市辅导始于2019年2月,然而,时隔六年半,温州银行仍未走出辅导期,这在同行业中是极为罕见的。近日披露的第二十六期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报告显示,该行仍有部分自有房产、土地及租赁房产存在权属瑕疵,这无疑成为了其IPO之路上的一大障碍。
房产、土地等资产权属问题看似是一个小问题,但在IPO审核过程中,却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权属瑕疵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法律纠纷和财务风险,这对于追求稳健经营的银行来说,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温州银行在长达六年多的时间里,都未能解决这些问题,不禁让人对其上市的决心和能力产生了怀疑。
除了合规问题和IPO受阻,温州银行的经营业绩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虽然从2022年—2024年,温州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营业收入由2022年的57.1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2.66亿元,净利润由2022年的9.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9.20亿元,不良贷款率也有所下降,截至2024年末仅为0.87%。但是,评级机构联合资信今年7月在对该行出具的“2025年科技创新债券信用评级报告”中指出,温州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对资本消耗程度较大,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接近监管限额,仅为7.89%,核心资本面临一定补充压力。这意味着,温州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地补充资本,以满足业务发展和监管要求,否则,将可能面临资本不足的风险,进而影响其业务的拓展和盈利能力。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合规经营已经成为银行发展的底线。对于温州银行来说,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杜绝类似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其次,要加快解决IPO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资产权属瑕疵等关键问题,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争取早日实现上市目标。最后,要合理规划业务发展,优化资产结构,加强资本管理,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
温州银行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市场和投资者都在密切关注着温州银行的后续表现,希望该行能够痛定思痛,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走出困境,实现稳健发展。否则,在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温州银行将可能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