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自驾旅游小记-3侗族大歌

寒江独钓 原创

2025-09-25 18:51

贵州自驾旅游小记

3.侗族大歌

我在肇兴侗寨的大街上闲逛,不为购物,不为吃喝,只为等待一场侗族大歌——这兴许是音乐专业人的执念。侗族大歌在一个露天剧场演出,购票入场。场内座位都是连排的长条凳,呈半圆形众星捧月般围着演出场地。

演出开始了,只见十几名身着民族盛装的侗族男女踏着音乐节奏缓步来到场地中间,唱了几句之后开始顺着观众席的边缘载歌载舞,一边伸出热情的双手,拉前排的观众入场,一起舞动,场上的气氛一下子被带动起来,成了欢歌热舞的海洋。虽然歌词一句也听不懂,却能完全感受到侗族人的好客之情。

接下来,在场地的中央燃起了篝火,在红彤彤的篝火旁,充满民族风情的节目一个接一个上演,有情歌对唱,有芦笙舞,更令人赞叹不已的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这就是享誉音乐界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主要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也有存续。其内容,通常是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前有歌头后有歌尾,中间是歌曲的主体部分,也就是音乐段式上常见的三段式。据历史考证,侗族大歌这一形式在秦代以前就有了,到了宋代,逐渐发展成熟。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语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2006年,侗族大歌荣登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大歌多为支声复调式合唱,声部之间层次清晰,配合默契,在没有伴奏也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各声部不串音、不抢板,有时像对话问答,有时像百鸟争鸣,有时则一领众和,演员们歌声美妙,表情传神,动作默契,很难想象是怎么做到的。

一场演出,让我感慨,侗族人都是音乐天才啊!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