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歌里藏着我对生命最本真的想象
我的歌声之旅,始于黄土高原上的山西省艺术学校。那时我刚从老家武乡来到太原,春风里还带着家乡尘土的味道,教室里却已飘起似曾相识的旋律。声乐老师轻轻弹响钢琴,一段宁静、辽阔而又悠扬的曲调流淌而出——《草原之夜》。那旋律像夜风拂过无边的草浪,又像星光洒在沉睡的戈壁滩上。我逐字逐句地跟着老师学唱,老师也一遍遍地为我讲述这首歌曲的意境和内涵,因为这首歌里住着军垦战士的乡愁与坚守。那个晚上,我漫步在校园的路灯下反复哼唱,仿佛看见月光下的草原泛着银辉,听见远方传来的手鼓声。十六岁的我还不懂什么叫军垦精神,只觉得这歌声里有种让人想哭的温柔。
第二学期的专业考试曲目,我同样选择了一首新疆民歌《在银色月光下》。为了唱出月光洒满大地的画面感,我推开琴房的窗户,对着月亮反复吟唱。月光撒在脸上,仿佛那旋律比《草原之夜》更多了几分神秘,像塔里木河在月光下静静流淌,像喀什老城的巷子里飘来的冬不拉。
大学一年级结束后的那个夏天,我同样带着一首新疆主题的歌曲《哈纳斯》站上了“中国星”全国流行音乐大赛的舞台。哈纳斯湖——传说中湖水会随着季节变幻色彩的秘境。我查阅了一切能找到的资料,想象着湖水如何从碧绿变成深蓝,雪山倒映其中,图瓦人的木屋炊烟袅袅。站在聚光灯下,我不再是那个怯生生的大一新生,而是要用歌声带领听众穿越三千多公里,去感受一下新疆最美湖泊的风景绚丽。当组委会的银奖证书递到我手中时,突然明白:自己对于新疆的那份向往,已经深深种在了歌声里。
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我去南昌参加了中国红歌会,并在突围赛中选择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新疆民歌《一杯美酒》,作为一个不怎么喝酒的人,那次我特意去品尝了新疆的葡萄酒。那琥珀色的液体在杯中摇晃,让我想起吐鲁番的葡萄沟,想起晾房里一串串等待变成美味的葡萄。演唱时,我加了一个轻轻举杯的动作,随着歌声率性起舞——那不是舞台设计,而是情不自禁。那一刻,我仿佛不是在江西卫视的演播厅,而是在喀什老城的茶馆里,听着十二木卡姆,与维吾尔族老人举杯共饮。
四首歌曲,四个节点,像四个坐标,悄悄勾勒出一条指向大西北的路径。我曾以为是我选择了这些新疆民歌,后来才明白,是这些歌引领了我。它们像一个个声音的使者,从天山脚下出发,跨过河西走廊,越过黄土高坡,最终留在了我的歌声里。
回想尽管自己演唱过这么多的新疆歌曲,却还从未踏足过那片土地。但歌声已经为我搭建了一座无形的桥——桥的这头是山西艺校琴房里的歌声,桥的那头是喀什噶尔古城的歌舞升平;桥的这头是比赛现场的聚光灯,桥的那头是篝火映照下的麦西热甫。我唱过的每一句歌词,都成了自己认识新疆的一扇窗。
也许有一天,我会站在赛里木湖畔,听着风从湖面吹过,那声音一定像我二十五年前第一次唱《草原之夜》时一样干净。到那时,我可能会明白,自己之所以如此执着地歌唱新疆,不是因为它的遥远与神秘,而是因为那些歌声里,藏着我对生命最本真的想象——自由、辽阔、多姿多彩、还有永不熄灭的热望。(文/赵迎)
腾讯音乐人赵迎,代表作品《易经序曲》《心密码》《风中的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