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帅能救雀巢吗?一年三任董事长,品控烂摊子如何收场?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25 09:12

作者:信乔

审核:岚山

“谁能在雀巢董事长位置上坐满三年?”这一疑问在全球商业界盘旋已久,如今随着又一场顶层震荡更显尖锐。10月1日,ZARA母公司前掌舵人巴勃罗·伊斯拉仓促接棒提前卸任的保罗·薄凯,成为雀巢一年多来的第三任董事长。而两周前,上任仅一年的CEO傅乐宏因违反公司准则被解雇,高层频繁更迭的乱象,让这家159岁的食品巨头显得步履蹒跚。

管理层的“走马灯”背后,是雀巢难以掩饰的业绩颓势。2025年上半年,其全球销售额同比下滑1.8%,净利润跌幅更达10.3%,大中华区市场表现尤为惨淡,24.7亿瑞士法郎的销售额较去年同期骤降6.4%。雀巢CFO直言,中国市场此前依赖经销商压货的增长模式已现“反转”,渠道库存积压的隐患彻底暴露,傅乐宏也不得不承认,过度专注渠道推货的旧模式早已不适应市场变化。

为挽救中国市场,雀巢高调开启“终端动销驱动”转型,却陷入短期阵痛。与此同时,人事调整大刀阔斧,新任大中华区CEO马凯思上任后,宠物、咖啡、研发等核心板块负责人密集换血。但管理层的“大换血”未能掩盖产品端的信任危机,反而让战略延续性蒙上阴影——薄凯主导的“回到根源”战略与傅乐宏提出的“4D”中国战略,在新领导层上任后前途未卜。

比业绩下滑更致命的是品控防线的全面失守。2025年5月,法国参议院调查报告揭露,雀巢旗下高端水品牌巴黎水存在消费者欺诈,其水源污染问题被企业与监管部门蓄意掩盖。这并非个例,另一高端水品牌普娜因一年内三次检出亚硝酸盐超标,如今已从雀巢中国官网与主流电商平台消失。尽管水饮业务仅占中国市场销售额的0.8%,但丑闻折射出的品控漏洞,让消费者对这个百年品牌的信任度持续走低。

回溯过往,雀巢的质量问题早已屡见不鲜。2017年,其特殊配方婴儿奶粉因营养素不达标被食药监总局点名,6批次台湾进口奶粉因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被拒绝入境;2022年,媒体曝光其产品“缺斤少两”;2023年,二手制冰机的重大食品安全隐患被举报,一度引发全网热议。从婴幼儿食品到日常饮品,从生产环节到流通领域,雀巢的质量管控仿佛处处是“漏洞”。

在年轻消费群体成为市场主力的当下,雀巢的品牌吸引力也在持续弱化。当新消费品牌凭借精准的用户洞察、灵活的数字化运营抢占市场时,雀巢仍在渠道依赖的旧模式中挣扎。其每年投入17亿瑞士法郎的研发资源,未能转化为打动年轻人的爆款产品,反而陷入“推出即过时”的尴尬。在咖啡、零食等核心赛道,雀巢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新兴品牌蚕食,“有多久没喝雀巢了”的灵魂拷问,道出了年轻消费者的集体疏离。

更严峻的是,雀巢正面临“转型阵痛”与“信任危机”的双重夹击。渠道模式从“分销驱动”向“动销驱动”的切换,短期内加剧了业绩压力;品控丑闻频发则让转型失去了最关键的消费者基础。新掌门伊斯拉虽有将Inditex市值推升6倍的辉煌履历,但时尚零售的成功经验能否复制到食品领域仍是未知数。如何在稳定管理层的同时延续战略定力,如何重建品控体系赢回消费者信任,如何精准捕捉年轻人需求打造新增长极,都是摆在新领导层面前的难题。

159年的品牌积淀,曾是雀巢最坚固的护城河,如今却可能成为转型的包袱。在高管动荡、品控崩坏、增长乏力的多重困境下,若不能快速拿出破局之策,这家昔日的食品巨头,或许真的会在年轻一代的消费清单中逐渐消失。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