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AI八年“冲锋”,在线营销业务还能输血多久?
AI业务的快速增长,驱使百度扩大AI人才招聘规模。
近日,百度“校招集市”北京城市场在北京海淀举行,这是百度校园招聘线下宣讲的重要一站。据百度透露,今年校招发布超过200种AI相关岗位,涵盖算力、模型、应用等多种岗位,校招总计将发放4000份offer,AI岗位占比超90%。
在此之前,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Create 2025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未来5年将加大力度,再为社会培养1000万AI人才”。而公开数据显示,百度在AI领域累计研发投入已超1800亿元,其中人才培养专项投入是核心组成部分。
百度将AI人才培育与技术研发列为战略核心,这与“All in AI”的发展方向形成深度耦合。然而,其错失移动互联网红利的转型困境,能否借AI实现突围,仍是待解命题。
All in AI成效初显
审视百度的发展历程,堪称互联网巨头衰落的典型缩影。
2000年成立的百度,以搜索引擎为核心成为早期入口级巨头;2005年登陆纳斯达克后市值曾超腾讯阿里,领跑BAT。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未能抓住流量变革,搜索引擎护城河受冲击,信息流、短视频分流用户。
2016年,“魏则西事件”更让百度形象与商业模式受挫,叠加O2O、金融等消费级场景拓展不力,公司渐陷增长瓶颈;2018-2019年,百度市值先后被美团、京东超越,一度跌出中国互联网公司前五。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错失红利的百度,开启了AI新征程。2017年7月,在百度的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喊出“All in AI”的口号,宣告全面押注AI赛道,开启从搜索引擎巨头向AI生态企业的蜕变。
然而,互联网巨头中鲜有成功转身的案例,百度的AI转型自启动起便伴随争议,股价波动亦如影随形。
据公开数据,其市值在2018-2020年长期徘徊于300-600亿美元区间;2021年迎来转折,受益于自动驾驶项目Apollo落地及港股二次上市,市值峰值突破1200亿美元;2022-2024年则回落至500亿美元左右,市场对其转型成效的观望情绪持续发酵。
2025年,深耕AI领域的百度迎来了收获期,百度大模型、无人驾驶、智能云等AI业务发展迅猛。百度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受AI驱动,涵盖智能云在内的AI新业务收入增长强劲,首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34%。
具体数据来看,萝卜快跑Q2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220万,同比增长148%;截至8月,累计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1400万;萝卜快跑足迹覆盖全球16座城市;百度智能云在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排名中,连续六年排第一;百度最新发布的文心思考模型登顶HuggingFace文本模型趋势榜,并在模型总榜位列第三……
从搜索巨头到 AI 先锋,百度用数年时间证明了巨头转型的可能性,却也揭示了其中的残酷性。
核心业务日渐式微
百度的AI转型注定是一场漫长的征程,财报数据已折射出其当下的经营压力。
百度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季度总营收达327亿元,同比下降4%,营收再度出现了波动。归属于百度的净利润为73亿元,同比增长33%。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百度的净利润为48亿元,同比下降35%。
从业务结构看,百度集团主要由百度核心业务与爱奇艺两大板块构成,其中以在线营销为核心的百度核心业务贡献了近79%的总收入。
广告业务疲软是拖累百度整体业绩的主因。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百度核心广告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5%,而当季中国在线广告市场整体仍实现约3%的同比增速,百度明显跑输大盘。
更严峻的是,百度在线营销收入已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2024年二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降幅依次为2%、4%、7%、6%,2025年二季度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15%,广告业务长期承压态势显著。
百度广告业务的疲软并非偶然,而是传统搜索引擎商业模式在新环境下的适应性衰退。
过去,百度凭借流量分发的基础模式,成为广告主的核心投放渠道;如今,广告主预算加速向效果更直接、用户黏性更强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倾斜,百度的搜索优势自然而然被分散,广告市场份额被蚕食。
此外,尽管AI技术为百度搜索注入新动能,但多元搜索形态的崛起,让百度即便持续加码技术迭代与生态拓展,昔日绝对领先的搜索市场统治力也已重现。微信搜一搜依托社交生态构建私域搜索闭环,抖音内容搜索深耕兴趣推荐链路,小红书种草模式打通“内容-决策-消费”全场景……
毫无疑问,广告业务的持续疲软,将构成百度AI转型路上的核心挑战。
一方面,广告业务的疲软限制了百度对AI等新业务的投入能力。虽然AI被视为百度未来的增长引擎,但其商业化仍需长期投入,而核心业务的萎缩可能迫使百度在短期财务压力和长期战略投入之间艰难平衡。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对百度的估值仍高度依赖其传统业务的稳定性。广告业务的连续下滑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压制估值水平,这对依赖外部资金支撑AI研发的业务模式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新业务商业化尚需时间兑现价值,传统业务仍处红海竞争,百度“All in AI”之路任重道远。
转型之路漫漫,尚未终局
AI业务狂欢之下,百度更需清醒地认识到转型尚未终局。
首先,虽然百度AI业务收入突破百亿,但这一数字在公司整体营收中占比仍有限,传统广告业务的持续下滑依然是百度必须面对的现实。
百度的首席财务官何海建坦言:“由于AI搜索变现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尚未实现规模化,因此短期内收入和利润率将承受相当大的压力,预计第三季度尤其具有挑战性。”
其次,投入期的财务压力将持续考验百度的承受能力。Wind数据显示,2024年,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的研发投入分别为707亿元、523亿元及22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百度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最高,为16.63%。
再有,AI赛道竞争激烈,AI云、自动驾驶、大模型等多维度竞争要求百度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保持领先,更要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实现突破。以AI云为例,字节跳动、阿里、腾讯已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百度云暂未进入第一梯队。
阿里云以“算力+模型+生态”全栈能力筑牢头部地位;腾讯依托社交、游戏、金融等强大生态,加速AI与垂直场景深度融合,逐步构建云服务新壁垒;字节跳动则通过自研芯片、大规模算力中心建设,凸显其在AI基础设施领域重构行业标准的战略意图。
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英富曼数据显示,在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AI云市场中,阿里云占比35.8%位列第一,火山引擎占比14.8%,华为云占比13.1%,腾讯云占比7%,百度云占比6.1%,前五名总和超整个市场的75%。
综上所述,未来的竞争不仅是AI技术之争,更是生态之争、商业模式之争,百度的转型之路注定不会平坦。能否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百度最终是成为AI时代的新王者,还是再次错失时代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