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手”到“队友”,新潮传媒路在何方?

财经故事荟 原创

2025-09-24 15:36

分众需要对手,新潮独立双赢。

采写/江城子

编辑/万天南

前不久,分众传媒斥资83亿元收购新潮传媒,创下中国户外媒体史上最大并购,震惊整个广告圈。

俩公司合并后,新潮会不会像当年聚众传媒一样,被分众“雪藏”?《财经故事荟》分析绝对不会,基于多个因素:双巨头模式成功率更高;而且新潮和分众两个团队的基因和长板不同,互补性较高;更何况梯媒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捷足先登的新潮未来的想象空间很辽阔;据知情人士透露,推动合并的资本方和创业团队已经达成了共识。

分众和新潮的合并后,整个梯媒行业相对集中。任何行业,双巨头或三巨头才合理。分众很擅长“打不死”就把最凶对手变为最强队友。回望分众历史,过去曾用合并的方式相继“消灭”了聚众、框架,但新潮却能押中智能化风口、抓住社区商业机遇,突围而上,也印证了“一家独大”格局不稳,“行业双巨头(多巨头)”才是合理格局,相信分众不会再犯同类错误。类似的规律,在滴滴和快的并购案中也曾上演。滴滴把快的彻底边缘化后,却并没有能力扼杀行业竞争,更多的新对手在随后的数年中渐次出现,美团、高德、百度、携程都相继切入了打车领域。

分众、新潮基因差异大,长短各异,互补性强。分众作为入场更早的梯媒一哥,主攻阵地是写字楼,以框架、LCD(液晶显示)屏,营销推广的效果更多侧重“引爆”,信奉“大力出奇迹”的运营逻辑。而新潮传媒一入局就瞄准数字化广告平台,以智能屏为主,侧重“标签筛选”与“智能投放选点”,运营逻辑侧重于精准投放。两者的核心能力完全不同。尤其是对于分众来说,直接“杀死”新潮,还需要从0到1再补课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时间空间都不等人。基于各施其长的原则,未来,分众的智能屏大概率也会交予新潮运营。

好比宝洁旗下品牌海飞丝的标签是“去屑专家”,潘婷主攻“修护损伤、滋养秀发”,飘柔侧重于日常基础打理,三大品牌定位差异、价格不一,可以完整覆盖目标群体的差异化诉求。这样的底层逻辑同样适用梯媒行业,不同的产品线——框架产品线、LCD产品线和智能屏产品线,分众、新潮搭配满足不同的增长推广诉求。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分众传媒拟聘任交易对方之一张继学担任分众传媒副总裁和首席增长官,相信这背后都是资方早就做好的战略布局。

分众保持新潮独立,一来可避免造成客户服务和续约的动荡,护航业绩稳健增长;二来通过双品牌运营,激活组织的活性和战斗力。江南春提出了“500城500亿”的目标,计划未来三到五年内,将分众打造为一家全球性企业。要实现500城500亿目标,人才缺口还非常大。按目前行业顶级销售人均1000万年产值计算,就需匹配5000人的销售团队;当前分众与新潮销售团队合计仅1000多人,人才储备远远不足,至少还需三、四千人的编制。AI驱动广告技术迭代,张继学的期望是打造“全球最大社区数字化平台”,新潮现在迫切需要懂数字化、又懂销售的复合型人才快速加入,继续在智能屏赛道狂飙突进。

放眼全球,大公司在完成并购之后,大多数倾向于“1+1”模式,且最终效果可圈可点。很多大公司也主动选择了双品牌、多品牌的战略。如宝洁、华为、小米、可口可乐等。保持多品牌运营,则可以通过合理有度的竞争,来保持组织的活性和战斗力。分众和新潮的“1+1”模式,其实也异曲同工,减少了外部你死活我的激烈内卷,强化了你好我更好的内部良性竞争。强者既善于外部竞争更擅长内部共生,更懂得在互补中放大价值,在良性竞争中保持狼性。分众和新潮“1+1”的阳谋,也是如此。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