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浸润细无声 知行合一育新人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传媒艺术科教中心新生思政教育新模式
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第一课”,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窗口期。传媒艺术科教中心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以“浸润式”教育为核心,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入学适应、专业认知、校园融入,通过“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设计,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讲授”向“全场景渗透”延伸。以“浸润”滋润心田、“渗透”融入日常、“灌溉”扎牢根基,在潜移默化中为新生播撒理想信念种子、筑牢思想根基,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一、以“四维融入”构建浸润式思政教育场景
传媒艺术科教中心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空间与形式限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新生校园生活的关键场景,通过“环境熏陶、活动体验、班会引导、管理渗透”四维联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教育可感、可知、可参与。
(一)融入日常管理,让思政教育“扎根宿舍”
以宿舍为思政教育“最小单元”,将思想引导与生活管理相结合,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一是建立“党员学长+辅导员”双联系机制,每位党员学长学姐对接2-3间新生宿舍,每两天开展一次“宿舍微思政”分享,围绕“集体生活中的责任”“新时代大学生的日常修养”等话题,用身边事讲清大道理;二是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将“爱国爱校、团结互助、勤俭节约”等思政要求纳入评选标准,通过制定宿舍公约、设计文化墙、举办内务评比等,让宿舍成为涵养品德、凝聚集体的“思政驿站”;三是建立“宿舍谈心”制度,辅导员每周深入宿舍与新生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将思想引导融入日常关怀,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地开展文明养成教育,走好文明养成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二)融入校园体验,让思政教育“行走校园”
依托参观校史馆、图书馆、智慧馆、杨杰书法艺术馆等校园文化地标,设计“沉浸式”思政体验路线,让新生在参观学习中厚植爱校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一是联系专职讲解员结合校史中的红色故事、办学初心,为新生讲解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历程,引导新生从校史中感悟“教育报国”的使命;二是举办“图书馆里的思政课”主题活动,围绕“红色经典”“时代楷模”等主题整理书单,组织新生开展“共读一本红色书籍”“分享一段经典段落”活动,让图书馆成为新生汲取精神养分的“思政课堂”;三是结合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校园思政打卡”活动,引导新生在校训石、名人雕像、文化长廊等地点打卡学习,通过拍照记录、撰写感悟,将校园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内化为思想认同。
(三)融入文化活动,让思政教育“以赛育人”
结合传媒艺术科教中心专业特色,以“摄影、演讲、征文、红歌”四大比赛为载体,让新生在专业实践中传递思政声音,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一是举办“我眼中的黄科大”摄影比赛,引导新生用镜头记录校园生活、青春风貌,从“身边的美好”中感受国家发展,共收到参赛作品44余幅,其中10幅作品因聚焦“校园里的劳动者”“社区里的志愿服务”等主题获得校级奖项;二是开展“我眼中的黄科大”主题演讲与征文比赛,鼓励新生结合专业谈理想、联系时代讲担当,共收集演讲稿5篇、征文16篇。三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弘扬抗战精神 奋进复兴征程”合唱比赛,演唱《迎风飘扬的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红歌,通过歌声传递爱国情感,增强班级凝聚力,最终艺体学部参赛队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和最佳表演奖。
二、以“立体赋能”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通过系列浸润式思政教育活动,中心实现了“思政教育有温度、新生适应有速度、专业认同有深度”的目标,教育成效显著。
(一)集体荣誉与成果输出双丰收
中心积极总结活动成果,共向学校学工部、校报、校园官网报送活动新闻稿和视频共95篇,其中10篇稿件、46个视频被学部及校级平台采用,主要汇报了传媒艺术科教中心创新的思政教育模式、扎实的活动开展,形成了“活动开展—成果总结—经验推广”的良性循环。最终,在学校入学教育总结表彰中,被评为“入学教育先进单位”。
(二)学生参与度与优秀典型双提升
系列活动覆盖中心全体新生,其中举办的活动和各种思政学习形式形成了“人人想参与、人人能展示”的良好氛围。通过活动选拔,选出48名“优秀学员”,这些学员不仅在思政活动中表现突出,更在后军训和班级管理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了整体新生队伍的思想提升。
(三)思想认知与行动自觉双深化
浸润式思政教育让新生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的转变。2025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王筱雨在心得中写道:“经过入学教育阶段各种形式的思政课学习,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强国有我’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指南。会把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认真学好专业知识,锤炼过硬本领,用青春力量扛起时代责任,让祖国放心!”2025级网络与新媒体学生范家瑞表示:“经过入学教育阶段我们老师的引领,我明白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每个青年立足专业发光发热。学网络与新媒体,未来想做有温度的内容创作者,用短视频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用新媒体传播中国担当的声音。”这些感悟充分体现了思政教育已真正入脑入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三、以“三个聚焦”探索艺体类学生思政教育新路径
此次入学教育的实践,为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核心在于把握“专业特色、学生特点、教育实效”三个关键。
(一)聚焦“专业融合”,让思政教育“贴得近”
立足专业特色,将思政教育与摄影、动画、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实践结合,让学生在“用专业做事”的过程中“用思想发声”,既发挥了学生的专业优势,又让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与吸引力。这启示我们,新生思政教育需打破“思政与专业两张皮”的困境,找到二者的结合点,让思政教育成为专业成长的“精神引擎”。
(二)聚焦“场景构建”,让思政教育“看得见”
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宿舍、校史馆、图书馆等生活场景,通过“环境熏陶+活动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思想熏陶,避免了思政教育的“刻意感”。例如,宿舍文化墙、校园打卡点等场景,让思政元素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日常中感知、在体验中认同。这说明,思政教育需注重“场景化设计”,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兴趣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引导。
(三)聚焦“学生主体”,让思政教育“说得响”
活动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镜头里的家国”到“我眼中的黄科大”演讲比赛再到“青年担当”主题班会,都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视角表达对时代、对责任的理解。学生的心得感悟不是“空话套话”,而是结合专业、结合自身的真实思考,这种“学生说、说学生”的方式,让思政教育更有感染力,也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这提示我们,思政教育需放下“说教者”的姿态,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表达中深化认知、在思考中坚定信念。
此次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实践,不仅是传媒艺术科教中心探索艺体类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性探索,更以“思政教育专业化、专业教育思政化”的深度融合,让新生在艺术实践中触摸到思政教育的“温度”,在价值引领中感受到思想成长的“深度”,为“浸润式”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筑牢了实践基石。未来,中心将持续以“艺术素养与社会责任共生”为成长坐标,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贯穿学生从专业启蒙到职业发展的“成长引擎”,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黄河科技学院 肖红廷 邵成 杨晓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