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证券"双罚"风暴:员工卖假品坑客户,千亿盘子藏着烂摊子
千亿总资产的光环尚未褪去,华安证券便因两份监管罚单陷入舆论漩涡。四川证监局接连出具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不仅揭露了员工违规推介虚假金融产品的行业乱象,更将这家券商在合规管理、业务运营与内部治理上的多重病灶彻底曝光。在营收数据看似亮眼的背后,一场由内而外的危机正悄然蔓延。
合规防线的全面失守,成为华安证券信任崩塌的开端。旗下成都东大路营业部员工田柯的违规操作堪称行业反面典型:任职期间公然向客户兜售虚假金融产品,通过虚构收益前景、刻意隐瞒潜在风险的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最终导致客户蒙受重大财产损失。这一行为不仅直接违反《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中关于员工廉洁从业、保护客户利益的明确规定,更触碰了证券行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底线。
更值得警惕的是,个体违规背后是营业部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失效。监管部门在后续调查中发现,该营业部对员工廉洁从业情况的考察评估流于形式,完全未落实《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规定》的要求。从行业惯例来看,券商因员工单独推介虚假产品被处罚的案例极为罕见,华安证券此次"员工被罚、营业部挨批"的"双罚"结果,暴露出其合规管理从制度建设到执行监督的全面缺位,所谓的风险防控机制形同虚设。
合规乱象只是冰山一角,华安证券的核心业务板块早已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作为券商重要盈利支柱的投行业务,在2024年的表现堪称惨淡。尽管公司全年总资产突破1030亿元、营收达45.43亿元,同比增幅均超20%,但投行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仅8967万元,在总营收中占比不足2%。业务承揽能力持续疲软,全年仅完成1单创业板IPO提交注册、2单新三板挂牌及2单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申报,债券承销数量也未见起色。在头部券商加速布局投行赛道的背景下,华安证券投行业务毛利率低迷、转型迟缓,已逐渐被市场边缘化,核心竞争力丧失殆尽。
曾被寄予转型厚望的资产管理业务,同样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2024年华安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含华安资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约5.50亿元,同比增长12.7%,但营业成本的大幅飙升导致毛利率从上年高位骤降,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全资子公司华安资管自2024年7月获批展业后,虽全力拓展"固收+"产品与银行代销渠道,但截至年末主动管理资产管理计划规模仅627.04亿元,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产品设计缺乏竞争力、渠道拓展效率低下、成本管控能力不足,多重问题叠加让资管业务的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子公司华安期货的经营困境同样突出。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0亿元,同比增长21.9%,但净利润仅6030.74万元,增速与营收增速严重脱节。背后是34%的营业成本增速远超营收增速,直接导致毛利率从16.95%暴跌至8.71%。尽管华安期货大力推进"保险+期货"业务,全年参与项目145个,保障金额约18.88亿元,但大量现货购销业务带来的成本激增持续蚕食利润。这种牺牲盈利换规模的模式不仅难以持续,更可能因成本失控引发新的经营风险。
业务乱象的根源,在于内部管理的严重失衡。2024年华安证券职工薪酬发生额达12.59亿元,同比增长33.14%,人均薪酬升至35.2万元,同比增幅32.43%,但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总薪酬却从2023年的2067.45万元降至1189.33万元,同比骤降42.47%。薪酬结构的严重扭曲直接引发管理层动荡,2024年报告期内,职工董事、财务总监龚胜昔因退休辞职,副总裁顾勇因个人原因离职,独立董事曹啸、李晓玲、郑振龙也先后离任。高管团队的频繁变动不仅打乱了公司战略规划的连续性,更削弱了内部管理的凝聚力与执行力,为后续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从合规防线失守到核心业务疲软,从成本失控到管理层动荡,华安证券在千亿营收的表象下,已深陷经营失序与信任危机的双重困境。对于券商而言,合规是立身之本,业务是发展之基,管理是成事之要。若不能及时补齐合规短板、重塑业务竞争力、理顺内部治理机制,这家千亿券商的未来或将在持续的内耗中逐渐迷失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