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两年缩水近百亿,并购巨亏压顶:蒙牛新管理层刚上任就遇“生死劫”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24 09:17

作者:信乔

审核:岚山

一年半内三次核心岗位更迭,蒙牛乳业的管理层“大换血”终落定。随着沈新文接棒张平出任首席财务官,由庆立军、高飞、沈新文组成的70后青壮派团队正式掌权。但这场被业内解读为“巩固管理基础”的人事调整,更像是一次被动的“救火部署”——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6.95%、归母净利润暴跌16.37%的业绩颓势,叠加乳制品行业周期低谷的双重压力,新班子刚上任便站在了“生死考”的关口。

管理层迭代的背后,是蒙牛日渐凸显的治理隐忧。新团队三位核心成员均带有浓厚的“中粮系”烙印,这种“同源背景”虽被美化为“互补结构”,实则暴露了企业治理的单一性风险。庆立军擅长资源整合、高飞深耕乳业一线、沈新文专攻财务管控的分工看似清晰,但快消行业的破局往往需要跨界思维与颠覆性创新,而长期浸润于同一体系的管理团队,能否跳出路径依赖仍存疑问。更值得警惕的是,蒙牛对“中粮系”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企业决策向资本偏好倾斜,忽视市场真实需求与行业发展规律。

人事动荡已蔓延至整个产业链。核心财务岗位交接的同时,蒙牛控股的现代牧业也迎来董事会主席更迭,蒙牛副总裁陈易一的接任被解读为“加强对收购企业管控”的信号。但这种“事后补位”更像是对过往整合不力的补救——近年来蒙牛通过并购将雅士利、贝拉米、妙可蓝多等品牌纳入版图,却始终未能形成协同效应,反而因管理半径过大导致内耗加剧。今年上半年,现代牧业净亏损9.1亿元,蒙牛作为联营方承担5.45亿元亏损,直接吞噬了原奶降价带来的成本红利,暴露了其对并购企业管控能力的严重不足。

业绩报表上的“失血”更为刺眼。2025年上半年,蒙牛营收较2023年同期缩水近百亿元,作为营收“压舱石”的液态奶业务同比下滑11.2%,成为唯一负增长的板块。蒙牛将此归咎于“消费疲软与竞争加剧”,但这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渠道战略的失效:传统商超渠道被线上平台、仓储会员店分流,而盒马、山姆等新兴渠道的自营乳品又持续挤压市场空间,蒙牛在新旧渠道的转型中陷入“两头失守”的尴尬。为保住市场份额,蒙牛5月启动部分常温产品降价,此举虽可能短期提振销量,却进一步压缩了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陷入“降价-增收不增利-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业务结构的严重失衡,让蒙牛失去了抗风险的“缓冲垫”。尽管冰淇淋、奶酪、奶粉三大业务实现增长,但三者合计营收不足80亿元,尚不及液态奶业务体量的四分之一,根本无法填补核心板块的下滑缺口。这种“一条腿走路”的格局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长期战略短视的结果。在高端乳制品增长乏力、基础白奶市场饱和的当下,蒙牛仍未能及时培育出新的增长极,而奶酪等潜力赛道又因布局滞后,远未形成竞争力——我国奶酪人均消费仅为国际水平的零头,本是乳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但蒙牛在此领域的投入与创新明显不足,错失了结构优化的最佳窗口期。

过往激进并购留下的“后遗症”,正成为拖累业绩的“重负”。为快速扩张版图,蒙牛近十年发起多起大额收购,2013年收购雅士利、2019年拿下贝拉米、2021年控股现代牧业,看似补齐了产业链短板,实则埋下了巨大隐患。2024年,贝拉米的商誉减值导致蒙牛净利润暴跌97.83%;2025年上半年,现代牧业的巨额亏损再次拖累业绩;而近期以12亿元出售的雅士利新西兰工厂,价格仅为2013年收购价的9.6%,堪称“割肉离场”。这些失败的并购案例,暴露了蒙牛在资本运作中缺乏审慎评估,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整合能力的致命缺陷。

面对困局,新管理层提出的“一体两翼”战略更像是纸上谈兵。所谓“一体”聚焦六大核心业务,仍未跳出以液态奶为中心的传统框架,未能针对市场变化给出突破性解决方案;“两翼”布局大健康与国际市场,虽方向正确却缺乏落地路径——大健康赛道尚未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国际市场的体育营销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产品创新停留在“数量堆砌”,上半年推出的上百款新品中,没有一款能复制“特仑苏”的成功;渠道改革流于表面,新兴渠道的定制产品缺乏差异化,B端业务又面临伊利等对手的激烈围剿,战略落地处处受制。

乳业周期的持续低迷,更让蒙牛的突围难上加难。当前原奶价格同比下降但供给仍阶段性过剩,需求复苏不及预期,供需失衡的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坦言,行业正面临“液态奶下滑与高端乳品依赖进口并存”的困境,而高飞也承认“奶业周期比预期更长、更具挑战性”。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蒙牛既无成本优势,又无产品亮点,更缺乏高效的运营体系,新管理层若不能快速拿出破局之策,业绩下滑的颓势恐将持续。

管理层的“换血”或许能带来新的思路,但无法解决蒙牛积淀已久的深层问题。从业绩滑坡到结构失衡,从并购埋雷到战略模糊,蒙牛正经历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这支青壮派团队能否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与思维定势,能否在成本管控、产品创新、渠道变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能否真正消化并购遗留的历史包袱,决定着蒙牛能否走出周期低谷。但从目前的布局来看,答案仍充满悬念,留给新班子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