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亏损3亿到投诉超3.9万条!闪回科技三闯港股:7.9亿对赌悬顶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24 09:16

在二手消费电子交易赛道上,闪回科技的上市执念愈发凸显。继2024年两次递表港交所均以失效告终后,这家成立不足十年的企业于近期第三次发起冲击。表面上看,这是其对资本市场的执着追求,实则是一场被债务与亏损倒逼的生死自救。营收数据的短暂亮眼,难掩其商业模式的致命缺陷、巨额负债的沉重压力,以及消费者信任崩塌的深层危机。

从财务数据来看,闪回科技的盈利状况正持续恶化。2023年其整体毛利率尚维持在6.8%,2024年便骤降至4.8%,同比降幅高达29.4%。尽管2025年6月毛利率小幅回升至6.3%,但这一水平在行业内仍处于低位,且未能改变公司长期亏损的局面。2021年至2024年,闪回科技累计亏损超3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虽同比增长40.3%至8.1亿元,却依旧未能填补亏损漏洞。

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的背后,是其畸形的成本结构。2024年,闪回科技销售成本达12.35亿元,与12.97亿元的营收近乎持平,仅实现毛利6210万元。其中,“推广服务及佣金费用”成为吞噬利润的“黑洞”,2024年该项支出高达9810万元,甚至超过了同期毛利。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其过度依赖上游渠道的商业模式——闪回科技主要通过“闪回收”品牌与小米、华为等消费电子品牌及运营商门店合作,借助合作方渠道获取二手设备,2024年通过该方式采购的设备价值占总采购额的92.5%。为争夺渠道资源,公司不得不向合作方及门店销售人员支付高额佣金,以确保自家回收服务被优先推荐,这种被动局面直接导致其议价能力薄弱,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更致命的是,悬于头顶的“对赌协议”已成为随时可能引爆的债务炸弹。为支撑业务扩张,闪回科技在多轮融资中与小米集团、顺为资本等投资者签订对赌条款,约定若未能在限期内完成“合格IPO”,需按“投资本金+利息”或“公允价值”的较高者回购股份。随着前两次递表失效,公司已错过部分对赌期限,截至2025年6月30日,赎回负债飙升至7.905亿元,直接导致公司净负债达7.135亿元,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对于闪回科技而言,此次港股IPO已非单纯的融资需求,而是关乎能否解除债务危机的“生死线”——招股书明确显示,一旦上市成功,所有赎回权将终止,巨额负债将转为权益,公司才能暂时摆脱破产风险。

在财务困境之外,消费者信任危机正不断侵蚀闪回科技的品牌根基。在黑猫投诉平台,涉及“闪回”的投诉量已超3.9万条,“恶意压价”“欺骗消费者”成为高频关键词。大量用户反馈,通过“闪回收”系统初步估价时,平台会给出较高报价吸引用户交付设备,但在检测环节,却以“屏幕划痕”“电池损耗”等理由大幅压低最终价格,部分用户实际到手金额仅为初始报价的一半。面对质疑,公司给出的“检测人员传错照片”等解释更是难以令人信服。

事实上,这种“压价套路”并非服务疏漏,而是其盈利压力下的无奈之举。由于下游“闪回有品”平台的销售价格受市场竞争制约,难以自主提升,在毛利率低至4.8%的情况下,压缩前端回收成本成为公司提升利润的唯一选择。但这种以牺牲消费者信任为代价的盈利方式,正不断削弱其品牌竞争力。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按二手手机交易额计算,转转、爱回收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2%和8.1%,而闪回科技仅为1.3%,不足头部企业的六分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

如今,第三次冲击港交所的闪回科技,正站在生死十字路口。即便此次能够成功上市,短暂化解债务危机,其过度依赖渠道、盈利模式脆弱、品牌信誉受损的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若不能尽快重构商业模式、修复消费者信任,上市或许只是延缓危机的“缓兵之计”,而非真正的“救命稻草”。在二手消费电子行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闪回科技若无法突破当前困局,未来的生存空间恐将进一步被压缩。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