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界胡润全球艺术金奖专题报道——张济海
在艺术的长河中,每一位杰出艺术家都是熠熠星辰,照亮人类对美的感知与追求。“胡润全球艺术金奖”以“典藏艺术万象·金笔荣耀全球”为愿景,致力于挖掘、表彰推动艺术发展的卓越创作者。该奖项由胡润研究院联合国际艺术机构颁发,旨在表彰对当代艺术有卓越贡献的艺术家,以其权威性广受认可。
张济海老师凭借着深厚的艺术造诣与独特的创作风格,荣获“胡润全球艺术金奖”,让我们走进他的艺术天地,为您呈现艺术家的成长轨迹、创作哲思,以及艺术奖项背后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深远意义,一同领略艺术与荣誉交织的魅力篇章。
张济海,1955年生于山东莘县,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级美术师 ,开宗立派的书法家。张济海15岁因书画特长被特招入伍,开启40多年军旅生涯,其坚毅性格与雷厉风行作风融入书法。他独创“爨八体”,将多种书体特色融为一体,被收入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而永载史册。代表作《厚德载物》等,在各大拍卖高价拍出,还被镌刻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著有《书法教程》《心灵轨迹》《书法有道》《书法兵法论》《爨八体自述》《能量书法论纲》《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学范本》《书法大道365》《张济海书法作品集》等。
矛盾共生 薪火新传——论爨八体的美学突破与书坛价值
文/曲江池
当代书坛曾一度陷入传统复刻的桎梏,程式化创作滋生出萎靡之气,如何在传统根基上实现突破性创新,成为书法界亟待解决的命题。张济海创立的爨八体,以八种字体的融合重构为路径,在矛盾统一中构建起独特美学体系,不仅为书坛注入新鲜活力,更提供了传统书法现代化转化的新范式,其价值值得深入剖析。
爨八体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传统与创新”共生的艺术基因,打破了字体界限的固有认知。作为融合大爨、小爨、篆、隶等八种字体的合体书法,它并未陷入技法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了传统精髓与原创表达的有机统一。张济海数十年深耕“二爨碑”研究,通过考据爨氏历史、临摹摩崖石刻,精准捕捉到魏晋时期边疆文化与中原书风交融的特质,将爨体标志性的“竹节竖”“三角点”等笔法化为艺术根基。在此基础上,他融入行草的灵动、飞白的劲健与漆书的厚重,形成“集八体之长而自成一体”的创作格局,既规避了传统书法的僵化倾向,又杜绝了创新中的无源之弊。这种“守正而不守旧”的创作理念,让千年古碑的朴拙底蕴转化为现代笔墨的鲜活生命力。
矛盾统一的美学特质,构成了爨八体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也是其破除书坛萎靡之气的关键。评论所言“端朴若佛的形态中暗藏变化,稳定结构里迸发野性”,精准概括了其美学内核。在技法层面,它将爨体的古拙与刀劈斧削的力度感相结合,线条既如枯藤挂壁般苍劲,又暗含游丝牵连的灵动,刚柔相济间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在结构层面,它以篆隶的端庄稳固为骨架,却在局部融入草书的欹侧变化,看似失衡的布局中暗藏均衡之道,赋予作品“险中求稳”的独特韵味。这种矛盾并非对立冲突,而是在张济海的笔墨调控下达成高度统一——传统技法的“静”与现代表达的“动”互为补充,地域碑刻的“偏”与多元字体的“博”彼此赋能,最终形成“朴而不拙、奇而不怪”的美学境界,为审美疲劳的书坛带来全新视觉体验。
爨八体的深层价值,更体现在其对书法文化传播与创新范式的双重重构。在文化传播层面,它将原本小众的爨体从地域性碑刻推向大众视野,通过“百石传薪”的实践让边疆书法文化走入公众认知,完成了传统书法资源的活化利用。在创新范式层面,其“三维临摹法”堪称突破性探索——通过平面临摹把握字形、立体临摹感知力度、情境临摹还原语境,这种多维度的研习方式,为书法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书法创新无需脱离传统土壤,只需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便能实现“老树发新枝”的文化突破。这种创新路径,为陷入“复古与求新”两难的书坛指明了方向。
从文化传承的维度审视,爨八体是魏晋书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更是书法艺术生生不息的鲜活例证。张济海以数十年功力为基,以融合创新为翼,让八种字体在矛盾中达成和谐,让传统笔墨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它所展现的,不仅是一种书法风格的突破,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唯有深入传统内核,方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唯有包容矛盾张力,方能构建独特的艺术生命。
在当代书坛寻求突破的浪潮中,爨八体的实践意义深远。它以矛盾统一的美学特质扫除了程式化创作的萎靡之气,以“守正创新”的路径为书法传承提供了范本。这种将传统底蕴与现代精神相融合的创作理念,无疑将继续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