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抗战故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中国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无数英雄人物青史留名,而更多普通民众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
我的爷爷孙士珠,便是这千万民众中的一员—他是山西太谷县胡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也是活跃在南同蒲铁路沿线的抗日交通员。
日寇占领太谷县城在白塔寺院内合影
四十岁那年,身材魁梧、自幼习武的爷爷被当地抗日县政府选中,成为“秦赖支队”第三大队联络的交通员。平时负责从抗日县政府临时驻地东山郝家庄到三大队活动地东范村四十多里的信息传递和邻近十几个村抗日活动的联络,没有任务的时候就组织村自卫队和其他年轻人进行武术训练。有任务时单人出行,那时全靠一双腿,为了躲避日军的盘查,都是走田间小路,绝大多数都机敏巧妙地通过了铁道,顺利把信息传递。
太谷抗日自卫队员们训练
危险终究会降临。一次在去往邻村传递口信时,爷爷被日军发现,后被关押到县城城隍庙内,庙内关押了好几名抗日志士,日军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接踵而至,爷爷被打得皮开肉绽。更残忍的是,日军当着他们的面枪杀了一位抗日英雄,试图摧毁众人的意志。但爷爷始终咬紧牙关,半句情报也没吐露。他的上级白素林积极营救,最后买通了伪军小队长,把爷爷救了回来。
回家后经过几个星期的调养,爷爷继续投身革命工作。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机警,直到抗战胜利,累计传递信息近百条,再也没有被鬼子发现。期间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多次参与破坏南同蒲铁路、伏击日军的任务,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后来得知,1940年8月底那次规模较大的铁轨破坏行动,正是“百团大战”的一部分。他们的行动钳制了大批在华日军,减缓了他们南下的步伐,减轻了华中正面战场的压力,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由于屡次完满完成配合八路军的作战行动,爷爷所在的“胡村抗日十八弟兄”和他的名字—“孙士珠”在我们当地及八路军内部广为流传。“胡村抗日十八弟兄”是太谷县众多民间抗日力量的缩影。这支由18名青壮年组成的自卫队,武器只有棍、棒、红缨枪,甚至铁锹、镰刀等农具,却在炮楼林立的铁路沿线坚持了八年。而这样的故事,离不开太谷这片土地特殊的抗战背景。
地处太行山西侧的太谷县,是南同蒲铁路上的交通要冲。太原沦陷后,国民党军队仓皇撤离,日军迅速占领铁路,将其变成运输武器、调动兵力的重要通道。在胡村东头,日军强征民夫建起炮楼,常驻一个班的兵力。
被日寇占领的太谷老县城城墙
太谷同时也是晋冀鲁豫边区的重要根据地,是太行区各级抗日政府和八路军一二九师的重要后勤供给县之一,是八路军一二九师独立支队第三大队(秦基伟于1937年11月在太谷县城白塔寺内直接创立,开始称“八路军太谷抗日支队”秦基伟任司令员,队员由我县的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组成,人数约为300人)和太岳军区开展抗日斗争的主要活动地。
在党组织的发动下,太谷各村陆续组建自卫队。这些普通农民白天种地,夜里就成了战士。他们为八路军当向导、护群众转移、抢收粮食送往前线,用血肉之躯在沦陷区织起一张抗日网络。正是这样的土壤,孕育了“胡村抗日十八弟兄”的传奇,也让爷爷这样的普通人,成为抗战史诗中不可缺少的一笔。
八十年过去,爷爷传递情报时踩出的田间小径早已湮没,家里甚至没有一张他的照片,连记忆中他的模样都随着长辈的老去渐渐模糊。但他为家国安宁挺身而出的精神,早已刻进血脉,成为比照片更鲜活的传承。(讲述人:孙兆胜)
(讲述人:孙兆胜近照)
来源:https://qingdao.dzwww.com/qdws/202508/t20250806_1630661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