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破冰”难“融冰”?洛阳高中改革试水背后的拉锯战
焦点
2025年3月,洛阳市某高中高二(3)班的班会课上,班主任一句“以后每周五晚上离校,周日下午返校”,让教室瞬间沸腾。前排学生猛地蹦起来鼓掌,后排同学拍着桌子跺脚,林悦(化名)记得,“那声音像要把教学楼顶掀开”。彼时,河南省教育厅刚下发“全省高中落实双休”的文件,洛阳及时响应,让被“单休刷题”裹挟的学生们尝到了“喘息”的滋味:林悦加入羽毛球社团,周末和父母踏青,“每天能睡够8小时,周一上课再也不昏昏沉沉”;学校周边文具店老板也发现,周六上午的学生不再行色匆匆,会笑着讨论新款笔记本,校园周边的空气都变得“轻快”起来。
然而这份轻松并未持续太久。一个月后,林悦的同学开始抱怨“周日下午2点就得返校”,午饭后仅35分钟休整,紧接着就是“自愿参加”的午测;家长李先生(化名)更无奈,孩子所在班级以“留校自习”为名组织集体补课,“说是自愿,哪个学生敢缺席?”
这场承载着“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愿景的改革,在洛阳的落地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拉扯,一边是政策要求的“双休权”,一边是升学竞争下的“时间焦虑”,这场覆盖全省的高中双休改革,正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试水”。
(洛阳市某高中校园)
改革落地:从“欢呼雀跃”到“暗流涌动”
政策初期,洛阳各高中严格执行双休要求:周五下午错峰放学,周日下午错峰返校,图书馆、体育馆全天开放。自习区里,学生们或埋头刷题,或借阅课外书籍;体育馆内,篮球撞击地面的声响与笑声交织。林悦的变化是许多学生的缩影:“以前单休时,一周七天像上了发条的机器,现在写作业效率提高了,和父母的话也多了。”
但很快,违规补课的“暗流”开始蔓延。洛阳市教育局开通投诉渠道后,多所学校被举报。有的通过家长委员会“联名申请”,以“满足家长需求”为由组织补课;有的让家长签署“自愿补课申请书”,将责任转移。即便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因违规补课被省教育厅通报、校长被免职,仍有学校心存侥幸。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工作者透露:“‘自愿’成了‘遮羞布’,监管很难抓实证,加上部分家长默许,工作更难推进。”
家长群体的态度呈现鲜明对立。支持派如林悦母亲,直言“孩子精神头足了,主动分享学校趣事,这比分数更重要”;但李先生等反对派则焦虑不已:“孩子自律性差,双休在家整天刷手机,成绩下滑明显。”更让他头疼的是校外补课费暴涨,“以前学校补课,课外辅导需求少,现在大家都去报班,一对一课时费翻了一倍,普通家庭根本承受不起,这不就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教师与学校的纠结同样突出。数学张老师坦言:“生源基础一般,双休压缩了教学时间,原定的教学计划完不成,担心影响高考成绩。”但他也承认,双休后课堂上“打瞌睡的少了,回答问题更积极”,让他陷入“既要保成绩,又要守政策”的两难。学校管理层的顾虑则更现实:“周边学校都在‘偷偷补课’,我们严格执行双休,升学率万一掉了,家长投诉、社会质疑全来了,学校声誉怎么保?”
事实上,双休政策推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非洛阳独有。在全国多个地区,类似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不少学校在政策执行中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困境,甚至出现“假放假,真补课”的现象。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但面对升学率的现实压力,许多学校仍难以彻底摆脱“以时间换空间”的思维定式。
差异对比:全省与全国的“改革镜像”
洛阳的困境并非孤例,从河南全省到全国多地,高中双休改革呈现出“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图景,也反衬出洛阳改革的独特性。
在河南省内,郑州的探索更注重“疏堵结合”。郑州一中推行“双休+素养课程”模式,周末不仅开放实验室、创客空间,还开设书法、编程、辩论等12门社团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南阳、周口等县域高中,仍未跳出“时间换成绩”的惯性。当地学生透露,“双休”实则是“周六上午上课,下午‘自习’,和单休没区别”。
(图源杭州学军中学微信公众号)
放眼全国,浙江、江苏的经验提供了新视角。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推行“周末研学+自主学习”模式,组织学生走进科技馆、企业参观,同时发放“自主学习清单”,由老师在线答疑。江苏南通则聚焦“家校协同”,教育部门联合学校发布“周末亲子活动指南”,建议家长带孩子做家务、逛博物馆,同时要求学校每周发布“周末学习建议”,避免学生“无效休息”。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在推进双休政策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取得的成效也存在显著差异。一些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能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周末活动和素质拓展课程,有效填补学生的“周末空白”;而在一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学校和学生则更容易陷入“不放假焦虑,放假更焦虑”的怪圈。
对比来看,洛阳改革的特点在于“政策执行力度强,但配套衔接不足”------虽严格落实“双休形式”,却未及时通过社团活动、研学实践等填补学生“周末空白”,也未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导致“补课暗流”有机可乘。而郑州、杭州等地的经验则印证:“双休改革不能只靠‘禁补课’,更要靠‘填内容’,让学生在休息中获得成长,家长才会真正支持。”
深层困境:高考竞争与社会观念的“双重枷锁”
河南作为高考大省,2025年考生逾130万,激烈的竞争成了双休改革的最大阻力。许多学校陷入“在校时长=分数”的误区,尤其县域高中,因教育资源匮乏,只能依赖“延长时间”弥补差距,形成“时间换成绩”的路径依赖。
社会观念与经济差异进一步加剧矛盾。在“职业教育认可度低”的背景下,高考仍被多数家庭视为“阶层跃升的唯一通道”,“唯分数论”根深蒂固。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可通过高价课外补习、一对一辅导维持学业优势;普通家庭则陷入“补不起课”的焦虑,担心孩子在竞争中落后。这种差距让“教育公平”问题愈发凸显,也让双休政策陷入“越改越焦虑”的怪圈。
更深入来看,双休政策推行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教育评价体系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层次矛盾。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家长和学生都难以摆脱对分数的过度追求。即便政策层面三令五申要求减负,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真正落地。这种困境不仅存在于河南,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此外,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双休政策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兴趣班、辅导班等方式,充分利用周末时间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而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则可能因为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支持,难以有效利用周末时间,甚至可能因为无人监管而沉迷于手机、游戏等,反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这种因家庭背景不同而导致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现象。
破局之路:多方协同重构教育生态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强调要着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全面覆盖与建设,通过强化政府统筹职能、促进部门协同联动、压实学校主导责任、激励家庭主动履责、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全方位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最终营造出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优良生态。破解洛阳困境需三管齐下:一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监管,杜绝“变相补课”;二是加大教育资源均衡投入,尤其提升县域高中的实验室、师资水平,打破“时间换成绩”的依赖;三是引导社会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认可度,让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学校的双休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周末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平台。此外,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确保双休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双休政策的推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要想真正实现双休政策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唯分数论”和“过度竞争”的教育观念,构建更加健康、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双休政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们在享受周末休息的同时,也能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让周末真正“松一口气”
林悦现在仍会在周末去羽毛球社团,和队友们挥汗如雨。“虽然周日要早点返校,但能有半天时间做喜欢的事,已经很满足了。”
她的话,道出了许多学生对“双休”的朴素期待------不是彻底“躺平”,而是在学习与休息之间找到平衡。
河南高中双休改革的探索,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它暴露的不仅是“补课暗流”,更是教育生态中深层次的“焦虑感”。改革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给学校、家长和学生适应的时间,更需要从评价体系、资源均衡、社会观念等多方面发力。
当“在校时长”不再等同于“学习效果”,当“综合素质”真正纳入评价标准,当每个家庭不必再为“不补课就落后”而恐慌,这场改革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周末“松一口气”,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如今,洛阳部分学校已开始借鉴郑州、杭州的经验,增设周末研学活动、优化线上答疑服务;试点“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参考”。这场在减负与升学、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的改革,虽仍在“试水”阶段,但已朝着“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未来,唯有各方放下“短视焦虑”,协同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才能让每个高中学生的周末,都充满阳光与笑声。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