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26载!登封教师乔变霞:用匠心浇灌乡村教育之花
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王朝锋 李伟峰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事业的“守夜人”、时代精神的“传道人”。登封教育发布联合正观新闻登封时报持续展播2025年省级优秀教师事迹,今日聚焦登封市石道乡东区小学教师乔变霞,她凭借26年扎根乡村教育的坚守与创新,获评“河南省优秀教师”。这位从青涩青年成长为乡村教育“领头雁”的教师,用热爱、奉献与匠心,为农村孩子点亮了成长之路,书写了动人的乡村教育篇章。
以生为本,破解农村孩子“作文难”
1999年,乔变霞初次站上乡村小学讲台,便直面农村孩子“怕写作文”的难题——学生要么无话可写,要么内容千篇一律。为打破这一困境,她主动参与河南省课题《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开启教学改革之路。
无数个夜晚,她在灯下研读教育专著、打磨教学方案;课余时间,她带领学生观察绿豆发芽、记录蒜瓣生长、描写农家生活,将乡村日常转化为鲜活的写作素材。经过反复实践,她创新推出“读—仿—创—评”四步教学法,还发起“养石成玉 静待花开”征文活动,逐字批改每篇学生习作,并将优秀作品汇编成册。
如今,已有900余篇学生习作收入8本作文集,成为学校的“教育宝藏”;曾畏惧写作的孩子,如今能自信书写真情实感;相关省课题也顺利结项,成果在全校推广,切实解决了农村语文教学的痛点。
改革课堂,打造“教学评一致性”新范式
在教学改革中,乔变霞还率先践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打破“重讲授、轻反馈”的传统模式。她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具体任务,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中,设计三级分层目标,并通过“课堂即时反馈表”实时掌握学情、调整教学节奏,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进度。
作为“乔变霞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她还带领团队打磨6个典型课例,推动学校建立“目标—活动—评价”闭环教学体系,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乡村小学课堂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育人为先,构建“教书+育人”双轨模式
“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这是乔变霞常挂在嘴边的话。教学中,她始终将德育融入日常:每周带学生诵读《笠翁对韵》,传承传统文化;从《黄继光》等课文中挖掘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她还带头参与诵读打卡、撰写读书感悟,形成“教师垂范—学生效仿”的德育链条,让学生在提升成绩的同时,学会感恩、勇于担当。
为给农村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乔变霞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2021年7月,她赴第十四期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顶着酷暑参训,白天听课、观课,夜晚整理笔记、反思短板,最终获评优秀学员并作为代表发言;2023年7月,她又走进谷里书院教师写作深度研习营,钻研写作理论,为创新教学积累能量。
辐射引领,带动乡村教育“百花齐放”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乡村教育的“领头人”,乔变霞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她带领工作室团队开展60余次集体备课,与张要娟工作室联合研讨,推动石道乡两所小学的教研水平显著提升;工作室运营的公众号已发布师生作品802篇,阅读量超6万次,成为展示乡村教育成果的重要窗口。
在她的帮扶下,2名教师成长为郑州市骨干教师,4名教师获评登封市优秀教师、文明教师,她主持的工作室也被评为“河南省乡村首席教师示范工作室”,形成了“一人带动一群,一群影响一片”的良好效应。
26年来,乔变霞的课例获登封市优质课一等奖,主持的省课题《农村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区域推广,带领学生实现年均课外阅读量增加12万字的突破。面对诸多荣誉,她始终淡然:“学生的进步,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乔变霞用26年的坚守证明:乡村教育振兴,无需惊天壮举,只需对教育的赤诚、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倾注的匠心。这颗扎根乡土的“教育种子”,正在登封的乡村沃土上,浇灌出最美的教育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