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的平价手工旗袍,不忘初心40余年的坚守

正观特稿 原创

2025-09-23 10:45

冯玉婷


郑州国棉四厂的菜市场里,人声鼎沸。摊贩的吆喝声、电动车的喇叭声、街坊的寒暄声此起彼伏。在这片市井烟火中,一家不到20平米的旗袍店门口,总排着队。店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持软尺,俯身为顾客量体。他叫李广红,是这家店的裁缝,也是大家口中的“旗袍大爷”。

李广红本人照片

自 13 岁在上海裁缝铺学徒后,李广红携妻子来到郑州扎根。从修补裤边、更换拉链的细碎活计,到定制中山装、西装的精细工艺,如今他专注于平价手工旗袍。郑州老裁缝铺里,李广红用磨出茧子的指尖捏着软尺,将顾客的身形曲线化作草图上的细密标线。一旁,磨得锃亮的老剪刀在绸缎上游走,裁落的边角料簌簌坠地,与墙角处泛黄的老相框相映成趣 —— 那是位美国顾客为寻这方手艺,特意拍下的店铺印记。

来做旗袍的美国顾客送给李广红的相框

李广红深耕旗袍行业数十载,以观人于微的敏锐眼光,从每位客户从身形比例、气质调性出发,帮顾客挑选剪裁形制与布料花色纹样,让旗袍真正成为个人风韵的延伸。当快时尚以流水线批量生产压缩成本,爆红后,他仍坚持一针一线勾勒东方韵致,四十八年的手艺沉淀,让每寸布料都贴合普通人的优雅向往。爆火后,他坚持走平价路线,为的是让想体验旗袍的人都能穿得上旗袍。“干一天算一天,干到干不动为止。”他这句质朴无华的话语,既是对手艺的虔诚坚守,更是对传统服饰美学的深情守护,在时代浪潮中,为热爱旗袍的人们撑起一方温润的匠心天地。

爆火后仍坚守平价初心更多人感受旗袍魅力

“要一两千干啥?我们是为学生平的价。”李广红斩钉截铁地,道出了他店铺的经营底色。在旗袍市场,手工定制款动辄数千元,而他的店里,五百元左右就能拿下一件手工定制旗袍,真丝款约千元。这份亲民价格的背后,藏着他希望传统文化服饰走进大众生活的朴素愿望。

走进店内,货架上陈列的多是棉麻与真丝混纺的面料。李广红深知,纯真丝面料虽轻薄飘逸,却因价格高昂、打理繁琐,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这种混纺布料,既有真丝的柔滑,又不容易起皱,“好伺候”。每当有顾客上门,尤其是初次尝试旗袍的新手,他总会耐心推荐,并反复叮嘱,千万不能机洗,得用手轻轻搓洗。这些细致入微的建议,不仅是专业的体现,更是对顾客能长久穿着旗袍的用心考量。也正因李广红这份认真对待顾客的心意,不少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第一次定制旗袍的顾客。

来郑州工作学习的郝小姐正在挑选布料款式

爆火之后,摆在李广红面前的是走高端定制路线、大幅提价,抬高价格自己也能少做些旗袍,不必这么辛苦,或是开启网络直播赚取流量等“赚钱快车道”,他拒绝了,觉得太商业了,容易伤了感情。在他心里,许多学生和年轻人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却因经济压力难以触及。维持平价,是他为这些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保留的一扇窗,让她们能以低门槛感受旗袍的魅力。

“做的好坏取决于裁剪的好坏。”爆红后,李广红对裁剪工艺的严苛并未改变,并不会因为订单增多对付一下草草了事。他坚信,裁剪是旗袍的灵魂,即便后续做工再精致,一旦裁剪失误,整件衣服就毁了。这份对工艺的执着,让他的平价旗袍在品质上丝毫不输高价产品。

店铺中正排队的一位女士回忆起五六年前定制的高端旗袍,“布料选择少,款式还显老气,订了都没怎么穿。”相比之下,李广红的店铺以平价、丰富的面料选择和贴合大众需求的款式,真正让旗袍从高端消费变成了寻常生活中的美丽风景。

不愿意出名,坚持以专业和真诚,耐心对待顾客

店外,车辆声嗡嗡作响,小摊吆喝与行人嘈杂声交织;店内,李广红手持软尺,正专注地与顾客沟通旗袍细节。量体、选料、敲定款式……尽管环境喧闹,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询问都透着沉稳与耐心,在熙熙攘攘中开辟出一方专注的小天地。

“你要高叉低叉?高叉到这儿,低叉到这儿。”李广红边说边用软尺比划。虽然小店拥挤排队的人众多,遇到拿不定主意的顾客,他依旧会根据顾客要求的穿着场景给出细心的建议:“要不到这里吧,不高不低,要不没法坐凳子。”在他这儿,没有批量生产的模板,每一件旗袍都是根据顾客身材、需求量身定制。“每一寸都要量。”量体时,他反复确认肩宽、腰围、臀围等细节,甚至会根据顾客日常活动习惯适度放宽尺寸,只为让旗袍既合身又舒适。每一件旗袍都是私人定制。

李广红正在给准备订婚的曾小姐量尺寸

面对顾客选布料的困惑,李广红总是坦诚相告:“香云纱好看不好打理还特别贵,我给你推荐棉麻加真丝的布料,不容易起皱。”遇到想多定制几件的顾客,他反而劝道:“先订一件吧,穿好了再来。”这份不为利益左右的真诚,让顾客们倍感安心。当顾客因身材而焦虑时,他笑着宽慰:“放宽心,不要身材焦虑,旗袍大家都能穿。”一句简单的话语,化解了许多人的担忧。

对于款式选择,李广红既坚守传统又拥抱创新。他会主动询问顾客喜欢的颜色,根据风格偏好推荐款式,还会详细讲解不同款式对衣袖宽松度的要求。谈及传统,他语气坚定;当被问到是否做流行款式时,他又笑着回应:“也做,都可以做,只要大家喜欢。”展现出与时俱进的一面。

店里氛围温馨融洽,李广红工作时还会配合顾客打趣,常常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即便工作辛苦,面对想要合照的顾客,他也会笑着配合,只是轻声说句“尽量少耽误时间”,便又迅速投入到工作中。“正常八点钟下班,现在关不了门,没办法”很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不忍心让排队的顾客久等,李广红常常加班,有时一天只能抽空吃一顿饭。

杨小姐一行人的评价,道出了众多顾客的心声:“对顾客一视同仁,非常耐心,而且量体的时候一步一步的非常细节,不是出名了就马虎量一下,用心在做。”这份用心,让许多人在拿不准主意时,都会放心地说“听李大爷的”。而李广红面对采访时却摆摆手:“我不愿意出名,我现在就很累了,我要专心给顾客做衣服了。”在他看来,做好每一件旗袍,服务好每一位顾客,才是最重要的事。正如一旁大妈所说:“现在穿旗袍的可多了,传统文化自信起来了。”而李广红,正用自己的专业与温度,让这份传统之美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传统服饰的复兴浪潮:文化尊重与热爱的双向共鸣

“生活条件提高了”大家都想日常穿旗袍,而不只是在正式场合。面对旗袍在年轻人中日益高涨的热度,李广红道出了其中关键。这份变化,不仅是消费水平提升的体现,更折射出大众对中国文化民族认同感的攀升——当越来越多的人将旗袍融入日常穿搭,传统文化正以鲜活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在四厂生活了二三十年的70岁郑大爷见证了这片区域的变迁。“一生幸福旗袍店是这儿第一家,以前生意好时还兼做别的,现在专注做旗袍。”他回忆道,“上抖音后突然火了,以前是在周边生意好,后来连外地人都慕名而来。现在来做旗袍的年轻人最多,二十多岁、三十岁左右的面孔挤满店铺。”郑大爷感慨,经济的发展、文化自信的觉醒,让旗袍从尘封的记忆中走出,成为年轻人表达东方传统服饰美学与文化自信的载体。即便近几年经济环境有所变化,但旗袍店的热度依旧不减。

旗袍店小屋里面挂着等待客人取走的旗袍

“是朋友推荐来的,都说李广红做得好。”年近五十的武女士和老友李女士穿着时尚,不惜在店铺门口排队一个小时,眼神中满是期待。在她们看来,旗袍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中国女性气质的象征,“衣柜里总得有一件,不然总觉得遗憾。”李女士笑着分享她们的“时尚哲学”:“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越活越年轻,做气质优雅的女人。穿旗袍不用局限在正式场合,日常买菜、见朋友都能穿,关键是找到合适的风格,内心要尊重它,穿得规规矩矩、优雅得体。”冲着李广红一眼识人的经验,两位都想定制一身真正适合自己的传统旗袍服饰。

顾客穿着梅花竹子交织纹样的旗袍返图

谈及旗袍的复兴,两人感触颇深:“以前爱穿时尚衣服,现在年纪大了,角色切换也要自然,更追求稳重。年轻人也会把旗袍穿进日常生活,这就是文化自信。”她们特意要求做带盘扣的古典款式,希望将这份传统之美融入日常点滴,“家里备上一两件,春夏秋冬脱了外套,就能随时展现旗袍的韵味。”在她们眼中,穿旗袍不仅是扮靓,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身着旗袍的人,应当懂礼节、有气质,让服饰背后的文化底蕴自然流淌。

匠心坚守,以热爱织就旗袍之路  

在国棉四厂的旗袍店内,缝纫机的嗡鸣声与布料摩挲声交织,勾勒出李广红一家四十余年的坚守图景。问及从裁缝店起步走到现在的缘由,李广红的妻子赵大娘语气平实:“养家糊口呗,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养儿女又要养父母。”这份朴素的责任,成为支撑他们在传统裁缝行业扎根的原始动力。

李广红正在记录订购顾客尺寸等信息

面对现代成衣工业的冲击,夫妻俩始终坚持手工制作。“我们这行环境太苦,没人愿意干。”赵大娘的话语里藏着无奈。一件手工旗袍从裁剪、缝制到熨烫,每个环节都倾注心血——仅裁剪就要四十分钟,完工后更需精心熨烫才能贴合身形。爆火后订单激增,李广红常常凌晨一点左右才休息,清晨八点又投入工作,忙的总没时间吃饭。即便如此,他仍对每个顾客的询问耐心回复:“我一定要给你看好,看有没有做好才能回复你,你可以晚点再给我发微信,我不能让你白跑一趟。”他对旗袍对顾客总是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这一行太苦,不会让下一代干这个。”李广红坦言,尽管他收了60多个徒弟传承手艺,但却没有让儿子子承父业的打算。谈及父亲的辛劳,李广红的儿子眼眶泛红:“他一般干到凌晨一两点,我跟他说别做那么多,但外地来的客人眼巴巴等着,怎么忍心撵走?”即便特别心疼父亲,他也明白,这份坚持不仅是生计,更是父亲对裁缝手艺的热爱与执着。

李广红对工艺的严苛,成就了口口相传的好口碑。早年依靠邻里推荐,如今借助网络声名远扬,慕名而来的顾客仍冲着他的手艺。父亲的朋友曾劝儿子学手艺,他却清醒地认识到:“人家看重的是师傅,不是这个店。”这份清醒,恰是对父亲手艺价值的深刻认可。在时光的淬炼中,李广红用双手守住了传统裁缝的温度,也让旗袍制作技艺在坚守与传承中焕发新生。

在喧嚣的都市里,这位因抖音与李广红的旗袍店结缘的顾客曾小姐,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托付给了一件手工定制的经典款旗袍。她对传统的理解虽质朴,却饱含着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选择手工旗袍,是对合身剪裁与独特款式的追求,更是对传统技艺的珍视。当她身着旗袍站在订婚宴上,那不仅是个人魅力的绽放,更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鲜活延续。

而李广红和妻子日复一日的坚守,一针一线,一裁一缝,他们编织的不仅是华美的旗袍,更是传统服饰与现代对话的桥梁,让经典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让文化自信随着每一件旗袍的诞生,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