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书画丨旭宇:“六十岁现象”当破之
《老子与书画》
旭宇 郗吉堂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编者按
《老子》五千言,历代解读者众,多仅拘限于就哲学而谈哲学,就思想而谈思想。而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其技法、审美原理、思想、境界多以老子为基、为核、为本,《老子》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然而,却未见系统阐释者。
缘起《书法报》主编:兰干武的一次约稿,且旭宇先生研究《老子》多年,随后由其口述、郗吉堂执笔整理,从《老子》中汲取灵感,凝结为30篇感悟之思,首发于《书法报·书画天地》,一经推出便在书画界与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其后,《老子与书画》《老子与书法艺术》相继出版,进一步延展了这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私享艺术》关注并推荐旭宇先生多年,我们感觉这部书,从书画角度研究,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还有很多朋友没有看到,这是一部值得所有艺术创作者都应该看到的研究老子与艺术的书,所以我们向旭宇先生建议并得到其授权,于《私享艺术》线上连载。
序
文·兰干武
应该是前年年底,我与旭宇先生在讨论他的《寄给历史的书札》时,顺便告诉他,我欲创办一本纯文学刊物《穷文》,想听听他的看法,并向他约稿。旭宇先生听了我的设想,很高兴,也非常乐意供稿。他说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老子,有一些心得,可以写出来。
我与旭先生交往20年,知道先生从不食言,说到的事情,很快就会兑现。果然不出我所料,不到半年时间,旭先生就来电话告诉我,文章已经写好了,共计30篇。因了多种原因,《穷文》尚未推出,我就将旭先生口述,郗吉堂先生执笔的《老子与书画》安排在自己主持的报纸上连载。文章一经刊出,反响极大,每次公众号发出,都获得众多读者称赞。
可以肯定地说,《老子与书画》这件“左图右文”的作品,它与旭宇先生另一件力作,即《寄给历史的书札》一样,都是集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炉,填补了当代书法的空白。仅此一件作品,便足以支撑起一座博物馆。旭宇先生穷一生精力,研究《道德经》,颇有心得,对人生世事,洞若观火,已而一身正气,无欲无畏。但对艺术却有谦卑之心,矻矻以求,以小学生自居,正是这种敬畏之心,成就了旭宇先生的大事业。其实,纵观当代书坛,真正能称得上学人的又有几人?特别是在世的书家中,如旭宇先生这般老而弥坚,老而弥笃,老而弥秀,老而弥壮者,又有几人?是故,以我从业几十年的眼光,可以负责任地说,旭先生作为文人书家,在当代,可说是秦砖汉瓦,硕果仅存,能望其项背者不多了。
这本《老子与书画》的出版,再一次佐证了我对旭先生的评价。过去,人们对老子的研究,多专注于思想和哲学范畴,专门从书画艺术的角度作深入的专题研究,尚属首次,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因而,旭先生的壮举填补了老子研究的空白。当代及后世有识之士,都会感谢旭先生及吉堂先生的学术分享。
是为序。
戊戌中秋前一日于近吾且远居
作者系《书法报》主编,著名文化学者
旭宇先生为本篇文章题字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六十岁现象”当破之
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
李白诗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他是顺水驰船, 当然快意。为艺之道恰好相反,有三:一是逆流而上,其状艰辛,境界艰难;二是百舸争流,唯奋勇者可争先;三是不论老资格,还是新进者,大 家都要接受时光老人的历史考验,唯道深艺高者留其名。
现在的书画界有一种「六十岁现象」,是应当破除的。
书画家在六十岁之前,可以说是人人都在努力学习、实践,日有进 步。因为进步、机缘,好多人是各级专业协会的领导者。这些人到六十岁退休后,不少人在艺术上不再进步了,甚而还退步了。当然,市场还是要 进入的,只是写的画的不及之前。这就是书画界的「六十岁现象」,是需 要深入思考的。
宋拓东汉夏承碑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老子》第九章)若说旧有的成就或经历,可以视之为「盈」,那也只能说曾经为「盈」,但是这种「盈」不会成为一种不变的永恒。如果只是自己感觉很「盈」,那就与事实相去愈来愈远了。记得一位伟人曾说,人不能只吃过去的老本,要勇于再立新功。人生就是这样,如同登山、逆水行舟一样,是没有「退休」一说的。所以老子说,不进则退。只抱着曾经的「盈」不放、不忘,是不可能常绿的。怎么办,一个字:破。
怎么破?首先,就是对既往成就要有不满足感。在个人利益获取上,人要知足;在书画艺术发展的事业上,是要不知足的。老子说,人生要知足,很对,但对于艺术创作,是不能知足的。其次,读书。六十岁前,要多阅读,尤其是经典著作。枕边要多放几本经典著作,这有好处。多读经典著作,利于提高境界,形成眼光。再次,是不断试验,敢于否定,是否定之否定。这才能前进,甚至跨越式进步。要像齐白石那样,敢于突破,突破俗见,突破他见。要有勇气,务必要做到不可自满,不要持而盈之。书画家克服了六十岁现象,可为大家。六十岁后再前进,可为大家。王羲之、颜真卿、王铎,他们的字都是晚年越写越好。古人可以这样,我们今 人更应该这样。
宋拓宋刻米芾英光堂帖
从时代、社会给予我们的文化条件来说,是这样,一定是这样的。当然这需要各人的努力。有些人获奖了,就不进步了,结果就被淘汰了。有些新作品,还保持着过去的水平,也就被淘汰了。为什么被淘汰?道理很明了,是自己「持而盈之」了,也就是固步自封了,也就是没有了时代的感觉了。大家一定要善于感觉时代。
走出「持而盈之」的途径,就是向人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古人学习容易,向他人学习不容易。笔者(旭宇)曾说过,书法是春天的事业,永远年轻、永远青春、朝气蓬勃。几年前中国文联在北京召开「旭宇艺术研讨会」,笔者(旭宇)还讲了与会感言,意思之一就是学习是自己的终生任务。2016年河北大学举办「旭宇艺术馆」开馆仪式,笔者(旭宇)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应该说,诗书几十年,笔者(旭宇)是时时在学习,在向古人学习,向现代大家学习,当然也向自己的学生学习。现在有些人傲气十足,虽然只有地方一级水平,却全不把一些有定评的大家放在眼里,甚至说大家的水平还不如他,他的水平比大家还大家,这就不好了,就不能向人学习了,就不能进步了,就「持而盈之」了。虽然事实上还不盈,却觉得自己已经很「盈」了,这尤其要不得。
宋拓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向人学习,尤其是向青年人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很不容易,所 以一定要多读书,读多种书,这样才能形成眼光,形成有识别力的眼光。有了这眼光,才能看到他人艺术上的可取之处。如果能把这一点认识作为改进自己艺术表现的内容,那事实上就是在做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否定。 这应该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不要觉得这会伤自己的艺术自尊心。艺术家的自尊心是要有的,包括自信。但有一点一定要明白,艺术不可持而盈之,艺术不会持而盈之。对艺术家自己来说,最好不要持而盈之。如果你不想早早被淘汰、早早出局的话,一定要不断地自我否定,一定要使自己的艺术鲜活起来。2017年,笔者(旭宇)积数年之努力,写出长卷《寄给历史的手札》,取30位历史人物,从文化方面对他们历史活动的显著瞬间作出评判。那是笔者(旭宇)学习了习总书记弘扬传统文化讲话精神后的艺术冲动,也是多年来心中的一种文化期待。就是这样,笔者(旭宇)一直在不断地尝试着,做一些新的艺术努力。
一个人只有常有新的前进目标,才会走出「六十岁现象」,到70岁、 80岁,依然不会「持而盈之」。
旭宇先生书法作品
前 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重要典籍,其所广泛涉及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生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及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把握,及在这种把握中所运用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后来成为民族精神架构中的重要存在。而《老子》关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认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早的关于人类命运思考的重要成果。
《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它结合自然、社会等审美对象而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展开对美与审美的探讨与把握,精湛且深刻,实乃人类人文存在的重要认识,基本上确定了中华民族运用美来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中国的书学、画学、诗学,在审美取向及艺术品鉴上,都接受了《老子》的思想与原则,从而展现了东方形式的美韵与风采,不同于西方。
《老子与书画》的写作,缘起是读《老子》而觉得于学习,创作,乃至人生释惑,有启发,有助益,有提高。后举烛探隐,似有所悟,遂集腋成篇。故而本书之写作,不为释义《老子》,只是感悟《老子》。是由《老子》而生发开去,再对诸对象作审美观照。至于会否“歧路寻羊”,则不得而知。唯愿日后诸君有读到此书者,不吝赐教。
《老子》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经典,它那厚重的内容,精辟的卓见,令人类永远瞻望,永远清醒。本书作者之一的旭宇从20世纪60年代即读《老子》,今年近八旬,仍手不释卷,以取《老子》之清思,来修身悟道,来指导创作。人欲自觉做到知行合一固然不易,但把艺术视作修身、悟性、参道、养德之举,则令人一生受益。
《老子》是昆仑山,是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我们若可作东奔大海的滚滚洪流中的一片飞沫,那切勿忘记东去中再西向回首,望一望我们的源头。
人老当读经。何也?使人知何处来,又归何处去。
旭宇
XUYU
旭宇,号白阳,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画家。1939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诗词协会荣誉会长、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书法)获得者。其先以诗名世,继又以书法为天下知,八十高龄后又以文人山水画立于当代。他集诗、书、画于一身,获得诸多荣誉。但其始终以草根、终生一学子自居,学习前贤,激励自我,奉献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