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银行深陷“罚单魔咒”:高管落马、业绩双降,合规整改为何“纸上谈兵”?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23 09:15

在金融监管日益严格的当下,每一张罚单都像是一记警钟,敲打着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的底线。而广发银行,近期就被这记警钟狠狠“敲”了一下。

2025年9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让广发银行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此次,广发银行因贷款、票据、保理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问题,被处以高达6670万元的罚款。同时,两名责任人李工凡、陈卉也被警告并合计罚款10万元。如此高额的罚单,瞬间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

广发银行对此次处罚回应称,这是基于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其开展风险管理及内控有效性现场检查发现问题作出的处理结果。并表示诚恳接受监管处罚,已完成处罚相关问题整改,还会举一反三,不断优化长效机制 。这样的回应看似态度诚恳,但回顾广发银行过往的表现,却让人难以完全信服。

多年来,广发银行的罚单可谓是接踵而至。2017年12月,广发银行卷入“侨兴债事件”,被罚没7.22亿元,创下当时国内银行业史上最大罚单。原以为这会成为广发银行痛定思痛、加强合规管理的转折点,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此后,广发银行依然没能摆脱罚单的阴影。

2022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广发银行因9项违规收到央行一张3484.8万元的罚单,成为当年银行金融机构最高罚款记录的“保持者”。2023年,广发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因14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罚款合计2340万。2024年1 - 9月初,广发银行多地分支机构再收9张罚单,被罚超762万元。进入2025年,罚单数额更是激增。9月5日,广发银行西安、榆林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审慎”等问题被罚款146万元;7月,广发银行以22张罚单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二名,罚没金额超过565万元,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一名。频繁的处罚,犹如一记记耳光,打得广发银行的合规形象支离破碎。

在频吃罚单的背后,广发银行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高管落马问题。自2014年以来,广发银行已有三任董事长相继落马。近3年来,落马高管不下十位。2014年,原董事长李若虹因违法乱纪被判无期;2022年9月,原董事长王滨一审被判死缓;2022年11月,原董事长董建岳被留置并立案,2024年11月因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高管的频繁变动,使得银行内部管理混乱,战略执行缺乏连贯性,给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内忧外患之下,广发银行的业绩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自2021年以来,广发银行业绩表现不稳,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下滑交替出现。2024年,广发银行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双降,这是近17年来的首次。其中,个人银行及信用卡业务营收较2023年大幅减少61.21亿元,成为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信用卡透支不良率也在持续上升,2021 - 2024年分别为1.54%、1.58%、1.59%、2.19% 。业务缩水、不良率上升,再加上频繁的投诉,广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从此次被罚的业务领域来看,贷款业务违规可能涉及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超标、流动资金贷款违规流入禁止性领域等;票据业务管理缺陷可能存在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滚动开票虚增存款等问题;保理业务操作不规范或许有应收账款确权不严、重复融资等情况。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出广发银行在业务操作上的不规范,更暴露出其内部控制体系的严重缺失。在金融行业,合规是生命线,而广发银行显然在这条生命线上已经摇摇欲坠。

面对如此困境,广发银行真的能如回应中所说的那样“举一反三,认真整改”吗?从过往的情况来看,答案并不乐观。一次次的处罚并没有让广发银行真正认识到合规的重要性,或者说,其内部的整改措施并没有真正落地生效。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问题,不能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那么即便完成了当下的整改,未来也依然难以避免再次违规,再次被处罚。

对于广发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要痛定思痛,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从制度建设、人员管理、监督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加强对员工的合规培训,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完善内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业务流程的全方位监控;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对违规行为绝不姑息。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赢得监管部门的信任,重拾市场信心,走出当前的业绩困境。否则,广发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的地位将岌岌可危,甚至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