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走的是49元,越界的是底线!天创信用为何敢“无证”收割网贷用户?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23 09:13

“银行卡又被天创信用扣了49.9元,这已经是第四个月了,我根本不知道这钱扣来干嘛!”北京消费者王先生对着手机银行账单满是无奈。近期,天创信用服务有限公司因莫名扣费问题引发数千起投诉,其通过网贷平台精准推送的“风险报告”服务,正被指为收割用户的“狩猎工具”。

在消费保、黑猫投诉等平台,关于天创信用的投诉已形成规模。截至9月中旬,仅黑猫投诉平台的相关投诉量就突破900条,消费保平台的类似投诉也达数百条。投诉内容高度趋同: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连续扣费,金额从29.9元到59元不等,最高有用户累计被扣款948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受害者几乎都有共同标签——网贷用户。上海的李女士回忆,凌晨登录某网贷平台借款未通过,清晨就收到天创信用29.9元的扣款通知;广州的陈先生在某贷款APP激活额度时,被自动跳转至天创信用界面,支付29.9元后不仅额度未激活,承诺的“6000津贴”也未兑现;武汉的张女士为检测个人信用支付59元后,发现平台未提示“自动续费”却每月扣款,直至三个月后才察觉。

这些扣费背后,是天创信用主推的“风险洞察”服务。记者实测多款贷款APP发现,首页普遍设有“领报告”专栏,以“抗风险能力可能较低”“筛查风险提升通过率”等提示诱导用户点击,随后显示支付49.9元即可解锁电信欺诈风险、司法涉诉、失信被执行人等8类风险查询服务,还附赠“个人风险报告”和“24小时AI监控”。

但这份看似“实用”的服务,实则藏着多重猫腻。多位用户反映,支付前未收到“自动续费”提示,扣款时也无短信通知,且在原贷款APP中找不到任何订单记录,想关闭扣费通道更是无从下手。这种“无感扣费”模式,使得不少用户在连续数月扣款后才发现异常。

比扣费乱象更令人担忧的,是天创信用个人征信业务的资质问题。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宣称拥有央行企业征信资质及发改委行业征信资质,但我国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仅有三家,天创信用并未在列。

然而其提供的“风险洞察报告”,却被合作平台客服称为“比央行征信报告更全面”——数据来源涵盖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多渠道,内容包含信用历史、欺诈风险、黑名单等信息。这显然已涉及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与服务,属于《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界定的个人征信业务范畴。在未取得个人征信许可的情况下开展此类业务,已涉嫌“打擦边球”违规。

即将于10月施行的助贷新规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合作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变相提高费率。天创信用以“提升贷款通过率”为噱头收取的“风险服务费”,是否属于违规收费尚无明确说法,但行业人士指出,此类与贷款结果挂钩的收费模式,本质上已具备变相增信的属性,与新规精神相悖。

更关键的是,天创信用搜集的海量用户信息流向成谜。其服务协议显示,公司可收集用户身份、交易、政务、设备等多类数据,并向合法存有信息的机构调取数据。而合作贷款APP明确提到该服务可“筛查风险、提升通过率”,这意味着用户的风险评估结果可能直接影响放款决策。在缺乏资质且未明确信息使用边界的情况下,这些敏感数据的处理与流转,无疑存在巨大信息安全隐患。

针对扣费乱象、资质合规、信息安全等三大核心问题,有媒体记者曾向天创信用发送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目前,仍有用户不断新增投诉,部分用户通过银行冻结支付渠道或向监管部门投诉后,成功追回被扣费用,但更多用户仍在维权路上。

业内律师表示,天创信用的“无感扣费”若未履行明确告知义务,已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财产权;其在无资质情况下开展个人征信相关业务,还可能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面临监管处罚。消费者若遭遇类似情况,可保留扣费记录、服务协议等证据,向市场监管部门或金融监管部门投诉维权。

从“精准推送”到“无感扣费”,从“资质存疑”到“信息不明”,天创信用的一系列操作,暴露出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在流量变现中的短视与任性。随着助贷新规落地与征信监管趋严,这类游走在合规边缘的“收割套路”终将无处遁形,而如何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与财产安全,仍需监管部门与行业的持续发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