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梦天涯】邂逅四川巴中金秋,在“拌桶”旁重温流金岁月
谷子:成长的诗篇
我家隐匿于巴山深处,在我们的方言里,稻谷被亲昵地唤作谷子。这与陕北的谷子截然不同,在我们心中,谷子是大地孕育的精灵,是一年劳作的希望结晶。
春日,宛如一位温柔的画师,用纤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嫩绿的秧苗宛如灵动的音符,被农人小心翼翼地播撒在水汪汪的稻田里,瞬间,大地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活力,翠绿的锦缎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紧接着是薅秧的时节,人们如同虔诚的舞者,弯着腰,在稻田里轻盈地穿梭。他们仔细地拔除杂草,仿佛在精心呵护着自己的孩子。阳光如金色的丝线,洒在他们的身上,汗水如同晶莹的珍珠,不停地滚落,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那是对丰收的笃定信仰。
随着时光的悄然流转,秧苗渐渐长高,开始吊穗。微风轻拂,沉甸甸的谷穗犹如羞涩的少女,轻轻摇曳着身姿,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喜悦。谷子成熟了,田野变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那是大自然用最绚烂的色彩书写的壮丽诗篇,是对农人们辛勤劳作的最高礼赞。
打谷子的时间如同白驹过隙,短暂而珍贵。这几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必须争分夺秒,做到颗粒归仓。这不仅是对粮食的敬畏,更是对自己一年辛勤付出的尊重。
打谷前:筹备的乐章
老家的人打谷子,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盛大演出,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仪式感。打谷之前,准备工具是首要任务,镰刀、拌桶和晒席,这些看似普通的工具,却承载着农人们满满的希望。
镰刀,是割谷子的利刃。每一把镰刀都被磨得锋利无比,刀刃在阳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使命。农人们轻轻地抚摸着镰刀,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期待,他们知道,这把小小的镰刀将开启丰收的大门。
拌桶,是打谷子的核心舞台。它由木板精心襄成,方形的身躯,底窄口宽,向上逐渐敞开,宛如一个巨大的聚宝盆,等待着接纳丰收的果实。底板厚实而坚固,能够承受打谷时的巨大冲击力。打谷前,人们会小心翼翼地将拌桶抬到田里,轻轻地放下,仿佛在放置一件珍贵的宝物。然后,用竹席细心地遮盖两侧和后方,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只留下正面一个门,宛如为这个舞台搭建了一个温馨的港湾,确保每一颗谷粒都能安全地归仓。
晒席,是晾晒谷子的温馨家园。它通常是用竹篾精心编织而成,平整而宽大,宛如一块柔软的绿色地毯。在打谷前,人们会将晒席清洗干净,晾干,然后在院坝里轻轻地铺开,仿佛在为谷子们准备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等待着它们的到来。
除了准备工具,备足好饭好菜也是打谷前不可或缺的环节。打谷子是一项体力活,需要很多人一起帮忙。为了感谢这些热心的帮手,主人家会提前几天就开始精心筹备。厨房里,主妇们如同技艺高超的厨师,忙碌地穿梭着,杀鸡宰鸭,炒菜做饭。那浓郁的香味弥漫在整个院子里,仿佛是一首诱人的美食交响曲,让人垂涎欲滴。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饭菜,一边谈论着即将开始的打谷工作,欢声笑语回荡在院子里,比开秧门还要热闹,那是一种团结的力量,一种对丰收的共同期盼。
打谷时:劳动的交响
当田间响起“呯嘭”“呯嘭”的响声时,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丰收号角,宣告着打谷子正式开始。那声音,是劳动的赞歌,是收获的喜悦,是生命的乐章。
打谷子前,田里的水已经放干,走进稻田,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梦幻世界。左手轻轻㧜住一束谷子,右手拿着镰刀“咔嚓”一声割下,那清脆的声音如同美妙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割下的谷子被整齐地放在旁边的谷茬上,一束束谷子摞起来,成为一把,整整齐齐地排成一溜,宛如一列列整齐的士兵,等待着打谷手的检阅。
等到谷子割了大半个田,打谷的主角——“打谷手”闪亮登场。他们都是村里请来的壮劳力,身体强壮如牛,力气大如猛虎,而且经验丰富,仿佛是打谷界的传奇英雄。只见他们四人一组,齐心协力地将拌桶抬到田里,稳稳地放好。然后,他们熟练地用竹席将拌桶的两侧和后方围起来,动作流畅而自然,仿佛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的创作。
拌桶前,左右各站一人,他们就是打谷手;打谷手旁边各站一人,负责递稻谷。递稻谷的人动作敏捷如猴,将割好的稻谷从稻茬上迅速取过来,准确地递到打谷手手里。打谷手接过稻谷,双手紧紧握住,高高举起,仿佛是在举起整个世界的希望。然后用力摔到拌桶前缘上,只听“呯”一声脆响,谷粒就像一颗颗金色的流星,纷纷脱落到桶里。趁左边打谷手举起之时,右边的打谷手立即摔打下去,同样“嘭”的一声,谷粒也欢快地落入桶中。
左边“呯”一声,右边“嘭”一声,两人紧密衔接,交错摔打,发出有节奏的“呯嘭”“呯嘭”声。那声音,仿佛是一首激昂的劳动号子,回荡在整个田野,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打谷手们的动作熟练而有力,他们的身子随着摔打的节奏上下起伏,一伸一缩,宛如灵动的舞者,在金色的舞台上演绎着丰收的喜悦。每摔打四五下,谷粒就全部脱落了。
打谷手主要是将谷穗在拌桶前缘摔打,通过碰撞、疏散让谷粒脱落。第一下,他们会用力举起谷穗,狠狠地摔打下来,这一下谷粒脱落大半,仿佛是打开了丰收的闸门。接着的几下,用力渐轻,但依然节奏分明,宛如一首优美的乐章,缓缓地流淌。左右两人配合默契,就像一对心有灵犀的双胞胎,相互补充,彼此衔接,让打谷的过程变得流畅而高效。
一束稻谷打完了,旁边的人马上递给第二束,接着摔打。就这样,他们不停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是对丰收的喜悦,是对劳动的自豪,是对生活的热爱。
当拌桶里的谷粒盛下两三寸厚时,就有人背着背篓,来到田里。他们用撮箕将稻谷撮起来,倒进背篓里,然后一步一步地背回家。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坚实,仿佛背着的是整个家庭的未来。他们的身影在金色的稻田中穿梭,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感受到劳动的力量和生命的美好。
一个田里的稻谷打完后,打谷手就把拌桶抬到另一个田里,继续他们的征程。拌桶抬走后,田里只剩下一个个稻草朵。这些稻草朵,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童话城堡,整齐地排列在田里。过后,它们会被背回来晒干,作为耕牛的饲料,继续发挥着它们的价值。
雨中打谷:坚韧的旋律
大巴山一带秋天常遇阴雨天,一下就是好几天,而这恰遇稻谷收割期。为了不耽误收割,打谷手们只能与时间赛跑,与风雨抗争。
这时,打谷手们披着蓑衣,戴着斗蓬,宛如古代的勇士,毅然决然地冒雨来到田里。天上下着淅淅沥沥的雨,田里积着浅浅的水,他们在雨中艰难地来回奔波,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雨水打在蓑衣上,顺着蓑衣流下来,从身上滴到田里。他们的身上早已汗流浃背,雨水、汗水、田水混在一起,让他们成了一个个“拖泥带水”的人。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不屈的精神。
谷穗沾了雨水,变得滞涩,不易脱落。打谷手们就得在拌桶上反复摔打,要付出比天晴时多数倍的工夫。他们的双手因为长时间用力而变得红肿,仿佛是被岁月刻下的痕迹,但他们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着。每一次摔打,都充满了艰辛和不易,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成熟的稻谷收回来,不能让一年的辛苦白费。
在雨中,“呯嘭”“呯嘭”的打谷声依然响彻田间。那声音,仿佛是他们对困难的挑战,是他们对丰收的执着追求。虽然雨水模糊了他们的视线,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身影依然那么坚定,那么高大,宛如一座座屹立不倒的山峰。
稻谷晾晒:时光的沉淀
稻谷背回来后要立即晾晒,否则就会长芽、生霉。晾晒稻谷是一项细致而耐心的工作,需要与时间和自然赛跑。
首先,要在院坝铺开一床竹席,也就是晒席。然后,将稻谷轻轻地倒进晒席上,用竹耙小心翼翼地勾开、摊薄,仿佛是在梳理着岁月的脉络。在这个过程中,要仔细拣走残存稻草和泥巴,让稻谷均匀地接受阳光的照射和暖风的吹拂。阳光洒在稻谷上,仿佛是大自然的温柔抚摸,给它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暖风吹过,带走了稻谷中的水汽,让它们渐渐变得干燥,仿佛是在为它们褪去一层青涩的外衣。
晒上两三天,稻谷就可以储藏了。在储藏之前,还要对稻谷进行一次筛选,确保没有杂质。然后,将稻谷装进袋子里,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这样,一年的劳动成果就得到了妥善的保存,仿佛是将时光的记忆封存起来,等待着未来的开启。
如果遇到雨天无法晾晒,农家就会打扫灶台,展开一个大铁锅,烧上火,将流着水的稻谷倒进铁锅里,开始烘焙。灶孔里的火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需要掌握好火候,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在掌控着一场精彩的表演。当铁锅温度起来之后,稻谷就开始冒气,仿佛是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家里主人手执一个大铁铲站在灶台旁边,不停地将稻谷翻转、搅拌,使受热均匀,宛如一位细心的母亲,呵护着自己的孩子。
大约一个时辰,铁锅里的稻谷就炒干了,舀出来倒进簸箕里装着。接着再炒第二锅、第三锅,直到所有的稻谷都炒干为止。在清炒、烘焙的过程中,稻谷的香味漂满整个屋子,深吸一口,沁人心脾,仿佛是在品尝着岁月的芬芳。
稻谷清炒出来,再舂成大米,颜色与太阳晒干的大米不同,米粒黑亮而饱满。做的米饭特别香,养人得很,称为“火米”。因而,山里人夸奖小孩子长得结实有力,就说:“这娃儿是吃火米饭长大的”。这不仅仅是一种赞美,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谷茬希望:生命的轮回
稻谷打完了,原来金黄的稻田现在变得只剩谷茬,方方正正地矗立在田里。这些谷茬看似不起眼,但却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可以再灌上水,撒上肥料,过上十来天,谷茬就会长出新的嫩芽,直至禾苗,这就是二季稻。虽然我们那一带日照短,生长期不足,二季稻往往不成功,但大家依然充满了希望。每一次尝试,都是对大自然的挑战,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就像我们的人生,虽然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一定能够迎来新的曙光。
如果二季稻不成功,就只好用犁头将谷茬翻进田泥里,作为腐殖质,为第二年种植稻谷打下基础。谷茬融入泥土,化作养分,滋养着这片土地。就像我们的先辈们,将自己的汗水和心血融入这片土地,为后代留下了无尽的希望。生命在这里轮回,希望在这里延续。
时代变迁:记忆的回响
过去打谷全靠人力,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们亲力亲为。从割谷子到打谷子,再到晾晒和储藏,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汗水。但那时候,大家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每一个人都为了丰收而努力。那种劳动的场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让人难以忘怀。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机器打谷,也就是脱粒机,已经逐渐普及。脱粒机开进稻田里,发动机一打开,操作手顺着谷穗开过去,一次收割,一次性脱粒,效率高了许多。它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让打谷变得更加轻松。但它也带走了一些东西,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合作,那种对劳动的敬畏和热爱。
但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打谷子的气势,打谷子的节奏,打谷子的声音,打谷子的清香,总在脑海回响,总在耳边萦绕。那是收获的喜悦,那是乡音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原动力。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们与故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打谷子,不仅仅是一种农事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它承载着我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的尊重,对生活的希望。在这片巴山深处的土地上,打谷子的故事还在继续,一代又一代的人,将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丰收篇章。而我们,也将带着这份美好的记忆,勇敢地走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