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消费在年轻人中崛起 ——是“感受”补偿,还是收割骗局?

正观特稿 原创

2025-09-22 10:07

崔栩荧


2025年的中国消费市场,一场静默的消费变革正悄然兴起,“情绪消费”已从边缘小众需求演变为不可忽视的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那些能带来短暂愉悦、满足和慰藉的商品或服务买单,从泡泡玛特层出不穷的盲盒IP,到拍卖出100w高价的Labubu玩偶,再到遍地开花的脱口秀演出、演唱会,这些非生活必需品在市场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

看似荒诞的消费现象背后,是一个价值2万亿元的情绪消费市场正在崛起。情绪消费究竟是人们在艰难时期对内心感受的合理补偿,还是隐藏着重重套路的收割骗局?

情绪消费的崛起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对未来的预期也变得更加谨慎。在这样的环境下,情绪消费成为了许多人缓解压力、寻找快乐的重要方式。数据显示,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这一增长背后,年轻消费群体的行为模式转变成为关键驱动因素。年轻人为满足情感需求而非单纯追求实用价值进行的消费行为,其核心在于通过购买商品或服务获得精神慰藉与愉悦感,从而释放压力。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购买泡泡玛特的盲盒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小确幸。盲盒里那些造型可爱、风格各异的玩偶,在打开之前充满了未知和惊喜,满足了人们对新鲜感和好奇心的追求。Labubu作为泡泡玛特旗下的热门IP,更是拥有着一大批忠实粉丝。一只售价不菲的LABUBU玩偶,在长辈眼中或许只是小孩子的玩具,却成了年轻人默契的身份认同。两个陌生人包上挂着同系列盲盒玩偶,就像对上了暗号,能立即打开话匣子。在这个孤独感日益强烈的时代,这种小小的玩偶成为了他们寻找共鸣和归属感的重要载体。

演唱会的火爆也体现了情绪消费的盛行。周杰伦、林俊杰等歌手的演唱会门票常常一票难求,即使溢价数倍,依然有大量粉丝愿意为之买单。在演唱会现场,粉丝们跟着偶像一起歌唱、呐喊,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这种集体狂欢的氛围,让人们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获得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满足感。脱口秀演出同样备受欢迎,演员们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引发观众的阵阵笑声和掌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轻松愉悦的娱乐方式成为了人们放松身心的首选。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学习压力下,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职场竞争、学业负担、生活成本上升等,都让他们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情绪消费成为了他们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重要途径。根据麦肯锡《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64%的消费者更看重精神消费,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愿意为“情绪价值”支付更高的价格,以寻求心理上的慰藉和满足。

出生河南却在广东独自打拼的PP表示:“购买盲盒、毛绒玩具不是幼稚,而是对抗独在异乡的情绪焦虑和工作压力的武器。我上班压力一大就爱刷购物软件,迪士尼福袋、泡泡玛特我都买,买下和到手的一瞬间我是很开心甚至觉得很爽的。但我已经算很理智的消费者了,因为我只买最喜欢的,不会像收集一样买一大堆回来。”

背后的商业逻辑:精准营销与情绪价值的挖掘

情绪消费的火爆,离不开商家们精准的营销策略和对消费者情绪价值的深度挖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商家们通过大数据、社交媒体等手段,对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进行精准分析,从而推出符合他们口味的产品和服务。

以泡泡玛特的labubu为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打造了一套完整的IP运营体系。通过推出限量版产品等方式,营造出一种稀缺性和收藏价值,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泡泡玛特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用户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抽到的盲盒、展示收藏的玩偶,形成了一种自发的口碑传播效应,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盲盒消费的行列中来。

毕竟labubu2015年就设计出来了,2019泡泡玛特买下版权却一直火不了,2023年底,他们把目光锁定明星网红。塑造了一个概念:labubu是比常见的jellycat、星黛露等更高端的IP。后来很多明星网红出活动的时候都在背包上挂labubu,其中之一,就是blackpink的Lisa。把强调小众,自以为高端的圈子文化,让他们成为身份价值的代言人,这样一来小明星小网红趋之若鹜,再带动大众的跟风心理。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文化符号定位自己。

在演唱会和脱口秀演出的营销中,情绪价值的挖掘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演唱会主办方会通过精心设计舞台效果、策划演出曲目等方式,为观众打造一场视听盛宴,让他们在现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脱口秀演员则会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痛点和笑点,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引发观众的共鸣。此外,商家们还会利用粉丝经济,通过与明星、网红合作,举办粉丝见面会、签名会等活动,增强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联系,进一步刺激粉丝的消费行为。

正在读研的小卷是演唱会狂热爱好者,他不仅去看自己喜欢歌星的演唱会,所在城市只要有演唱会也要去看:我只买最便宜的票,看台也听得开心,用很少的钱获得更多的快乐很好啊,明星们和台下互动也很多,380、480干不了什么大事,但是我可以听明星唱两三个小时,还和我互动,还能拍照发朋友圈,最主要的是去之前和去之后的两三天都是高兴的,情绪价值满满的,持续特别久。

图源网络

从市场数据来看,不少涉足“情绪经济”领域的企业取得了亮眼成绩。以泡泡玛特为例,其营收和净利润在过去几年实现了快速增长,股价也一路攀升。一些新兴的宠物服务企业,在资本的助力下迅速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些成功案例表明,情绪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商业价值。

收割骗局的隐忧:虚假宣传与价格虚高

然而,情绪消费市场的火爆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就是虚假宣传和价格虚高。随着情绪消费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涌入这个领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手段来误导消费者。

在盲盒市场,一些商家为了提高销量,会夸大盲盒中隐藏款的概率,或者在宣传中使用虚假图片,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能够抽到心仪的款式。但实际上,隐藏款的概率往往非常低,消费者花费大量金钱购买盲盒,却很难抽到自己想要的玩偶。此外,一些盲盒产品还存在做工粗糙、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与高昂的价格形成鲜明对比。

演唱会和脱口秀演出市场同样存在价格虚高的问题。一些热门演出的门票价格被炒得离谱,甚至出现了“黄牛”倒卖门票的现象。消费者为了购买一张门票,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原价的价格。一些商家还会在演出周边产品上做文章,推出价格高昂但质量一般的纪念品,进一步收割消费者的钱包。

正在上大三的洛洛是易烊千玺的忠实粉丝,为了抢演唱会门票在黄牛群、代抢群直接发布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她说:发群里会有黄牛帮你抢,抢到了再转账,但是都要多加钱的,越好的位置越贵,加的钱也越多,有些要在原票价基础上贵三五倍;她也透露自己被所谓的“内部人员”骗过钱:那个人说他朋友是工作人员有赠票可以卖给我们,一张3000还是好位置,我也没多想直接转了,后来那人一直拖,给了我们最差的看台票。

除了盲盒和演出市场,其他情绪消费领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些产品往往利用消费者对情绪调节的需求,进行夸大宣传,让消费者在冲动之下购买,却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

消费者的反思:理性消费与自我认知

 面对情绪消费市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消费者也开始进行反思,逐渐意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他们不再仅仅被情绪所左右,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价值和自身的需求。

今年刚上大学的小白是一个盲盒爱好者和抽卡爱好者,表示自己曾经也为了抽到隐藏款而疯狂购买盲盒和卡包,但后来发现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零花钱,还堆积了许多自己不真正喜欢的。现在,她更加理性地对待消费,不再盲目追求稀缺性和收藏价值,而是希望能够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体验。

消费者对自我认知的提升也有助于他们更加理性地进行情绪消费。他们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并不完全来自于物质的消费,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成长。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学习新知识等方式,同样可以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绪体验,而且这些方式往往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在理性与情绪之间寻找平衡

情绪消费的兴起,是经济下行背景下人们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回应,也是消费观念转变的体现。它为人们带来了短暂的快乐和慰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虚假宣传、价格虚高、消费陷阱等。在追求情绪满足的同时,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性,不被情绪所左右,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实力进行消费。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加强监管和规范,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企业则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诚信经营。只有这样,情绪消费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调味剂,而不是被过度消费和滥用的工具。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让我们在情绪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用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迎接美好的生活。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