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护“未”来】解法律年龄谜题 护少年成长之路

聚焦视窗 原创

2025-09-20 17:33

为强化青少年法治观念,引导未成年人明辨是非、恪守道德底线,9月19日,辉南县人民法院走进辉南县第四中学,以“法律与道德:青春期的行为导航”为主题,通过案例剖析、趣味比喻与互动问答,为该校学子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生动易懂的普法讲座。

“大家熟悉的王者荣耀防沉迷系统能约束游戏时间,而法律规则比它更‘硬核’,直接守护大家的成长安全!”
讲座开篇,主讲人立案庭法官李依诺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话题破冰,瞬间消除距离感,让原本严肃的普法课堂变得轻松鲜活。
讲解核心的法律责任年龄划分时,主讲人将其拆解为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两部分,用“要不要坐牢”和“谁来赔钱”两个通俗问题,以提问互动的方式,让抽象法条落地。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通过真实案例,主讲人对责任年龄的划分进行细致解读,并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八种必须负刑事责任的严重罪行,总结为“杀伤强抢火爆毒毒”,让学生们牢记在心中,坚决不触碰红线。
针对民事责任,主讲人以“弄坏同学手机、撞倒同学致伤”等校园易发生场景举例,说明此类“犯错赔钱”的情况:未成年人多为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赔偿通常由监护人承担,但若学生有自己的 “压岁钱小金库”,则需用个人财产赔付,让学生直观理解“犯错就要担责”。
针对2026年1月1日生效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主讲人重点解读新规:打破未成年人“不拘留”惯例,14至16周岁者一年内两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14至18周岁者初次违法但情节严重的,均可依法拘留;学校未及时处置严重学生欺凌,将被责令改正并追责;组织未成年人在不适宜场所从事有偿陪侍,轻则罚款拘留,重则追究刑事责任。
为让学生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主讲人抛出“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的观点,并用鲜活比喻阐释:“遵纪守法是60分合格线,高尚品德才是满分目标;就像熬夜打游戏,法律不管,但黑眼圈和月考成绩会‘惩罚’你——‘年龄免罪’不等于‘行为免责’。”她还将品德高尚比作“永久皮肤”,丧失德行比作“账号被永久封禁”,逗笑学生的同时加深了对这一话题的理解。
此次普法宣传,不仅为青少年普及了法律知识,更传递了“法治与道德并行”的成长理念。下一步,辉南县人民法院将持续推进“法治进校园” 活动,创新普法形式、丰富普法内容,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法治“防护墙”。

文:辉南县人民法院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