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山人周德华先生:潜心研究中国诗书画五十余春秋

文化旅游观察者 转载

2025-09-19 22:53

一壶先生潜心研究中国诗书画五十余春秋,他以宽厚的胸怀、淡泊的心境、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出了中国诗书画的无穷魅力。一壶先生原名周德华,他崇尚晋朝文人的闲散之风,晋人喜欢炼丹,腰间总是悬壶,因此他起了“一壶”这个号。

并非出身书香门第,少年孤苦的他,在乡间做过邮递员,在部队当过兵,也在文化宫当过书法老师。机缘巧合结识了几位良师,才成就了如今的一壶先生。

早年学书曾蒙乌尤寺遍能大和尚、嘉州李农罕先生指教。而立之后,又从江苏裔敬亭老翁、西昌汪济时先生学诗画和古文学,于做人制艺,古法时尚,从老师们身上感受到人文修为和艺术境界的要求。

在20世纪80年代,一壶先生首先在书坛上绽放奇葩,渐渐以书入画,又在绘画上异军突起。进入21世纪,他的写意山水更加简朴酣畅,风格独具,遂与书法并驾齐驱。他的书法,以汉人为骨体,以六朝为风韵,风致闲雅,空灵虚静,于淡泊中求至味;不雕不琢,放浪形骸,寓谐于庄,致力于反常合道的妙谐。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至今,一壶先生沉潜于传统文人画的研究中不可自拔。在他看来,文人画,即是有中国文化教养的人所创造的,有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和文化人风气的画。他扎根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中,故其作品自然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之素养。“可以认为,文人画的作家,应该首先是一个文化人,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真切见地而又广有涵容的人,一个对艺术崇尚有真切感悟、对品格修炼有高尚追求的人,一个有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的人。”

一壶先生非常认可清代吴历的一段话:读书有得,然后见山见水,触物生趣,胸中了,自然笔含古人。于是,他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教养的人,在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艺术道路上,寻出自己的路径。

实际上,一壶先生的艺术风尚在他中青年时便已经被认可,他诗书画集于一身,曾获得国际书法大奖赛的一等奖,并接受央视采访,也曾成为企业家们追捧的艺术家。但身处聚光灯下,他越来越感到这个圈子的怪异之处,老师那一代文人在时代中悄无声息,身上流传的文士之风也越来越淡薄。感觉到自己和这个圈子越来越格格不入,他索性放弃一切名利,回到老家乐山,躲进江边小楼里,自己写写画画。

在外人看来,一壶先生的书法并不美,笔调老拙,散漫,既不隽美也不磅礴,他戏称自己写的是“丑体”。30岁之前,他也曾和大多数学习书法的人一样,生怕自己写得不够美,不够精妙,但现在却唯恐写得不够丑、不够散漫。“现在的名家写字,不是结构不用心,笔法不精到,正是太用心太精到太讲究了,太讲究的东西,虽然让人赞叹,却不令人感动,自自然然活脱脱写来,才见心性。”他说。

很少有人看过一壶先生的创作过程,倒不是刻意保持神秘,而是在他看来,书法本应该是文人的日常,现在一些书法家却把它变成了众人面前的表演。他也不喜欢“创作”这个词,“我从来不创作。文人搞这个东西就是聊以寄兴,偶尔为之,兴之所至,偶有闲暇,或者风和日丽,他是一种很真切的情绪,一种自然而然的创作,就是日常应用。”

当代著名书画家刘云泉说:“乐山有好山好水,还有好的艺术家隐藏其中,一壶山人就是其中之一。”凭借青年时期奠立的诗书画功底,数十年的孜孜求索,一壶先生早已成为当今画坛隐逸山水中的另类。“退隐”二字在他身上,就是一种心境归一的体现,“它不受行径所左右,超然物外,悠悠然然。”

周一壶

周一壶,峨眉山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原名周德华,号一壶山人、青衣居士、懒壶、烟霞客,别署龙池外史、西蜀布衣。1947年正月生于四川夹江县。现居夹江千佛岩周一壶墨迹馆。

早年曾从乌尤寺遍能和尚、李农罕先生习书。而立之后,又从江苏裔敬亭、西昌汪济时先生学诗画、古文。于做人制艺渐有所得于胸次。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个人作品集数种。

《一壶天地》,四川美术出版社。

《峨眉山诗稿》,四川美术出版社。

《一壶山人诗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一壶山人手稿》,荣宝斋出版社。

《一壶山人书画集》,湖南美术出版社。

《放逸山林》写生集,四川美术出版社。

《一壶山人墨迹》诗书画三卷集,东方出版社。

《逸韵孤踪》诗、书、画论三卷集,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中华书画家》诸种杂志曾有专题刊载其艺术追求。

来源:峨眉山博物馆

文:谭莉 文字内容节选

编辑:陈希

编审:陈坪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