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三变:全场景构网、AI与高质量,联手改写能源格局

脑极体 原创

2025-09-19 17:24

你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人开始告别顿顿米饭、面包的高碳水饮食,转而爱上牛油果、三文鱼这类高蛋白食物?这背后是人体的“能源转换”。从烧碳水为主,转向烧脂肪为主,相当于给身体换了一种更清洁的新能源作为“主燃料”。

其实,全球也在经历一场类似的能源转换。

让地球走向更健康、更清洁的未来,前提是打造以风光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而新能源存在间歇性,如何成为主力电源,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命题。

国际数字能源展2025期间,以“全场景构网技术,加速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为主题的低碳产业论坛,就聚焦这一议题。

华为董事、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提出,储能应用将加速发展,并与风电和光伏系统深度融合,让风光成为稳定电源。在这一进程中,最关键的创新方向包括构网技术、AI以及穿越生命周期的高质量产品。

这“能源三变”,正在改写全球能源格局,最终目的是为地球换一颗“绿色心脏”。

新型电力系统,就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一颗“绿色心脏”,稳定工作是关键,否则供电时断时续,会严重影响生产生活。

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后,由于电力电子设备的特性与风光出力的不确定性,导致电力系统惯量不足、稳定性下降。2023年西班牙大停电、捷克电网波动,以及近年智利的停电事故,根源都在于新能源渗透率升高后,系统缺乏有效的支撑机制。

显然,稳定性是新能源从补充电源升级为主力电源的最大障碍。

构网技术的出现,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解法,具备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高、系统可塑性和稳定性强的特点,能主动建立并稳住电压和频率,抵御新能源出力波动,电网故障时还能主动补能、避免崩溃,如同为“绿色心脏”装上了起搏器。

构网技术的这一价值,已成为全球产业界、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识。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明确要求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根据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需要,选择典型场景应用构网型控制技术,具备主动支撑电网电压频率、功角稳定能力,提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等权威专家,也多次强调构网型技术在新能源场站、局部电网的必要性。拉美能源组织(OLADE)秘书长Andrés Rebolledo也提到,构网技术有效解决了拉美地区分布式发电给老化电网带来的巨大压力。

有了构网这一方向,具体怎么落地呢?让人欣慰的是,构网技术体系日趋成熟,已从理论走向规模化实践。

(沙特红海新城)

研发创新方面,华为数字能源在构网技术领域不断投入,推动构网技术的产业化,已取得显著进展与成效。比如今年推出的FusionSolar构网型光储平台,就实现了从储能构网到光储构网、从发电侧构网到发输配用全场景构网的关键突破,为技术规模化应用与全场景适配,奠定了基础。在菲律宾MTerra Solar、西藏改则、沙特红海、蒙古矿山等项目中,都能稳定运转。

产业实践方面,构网技术在全球多类极端场景中展现出强韧实力,2024年华为联合客户与电网企业,在新疆风储、西藏光储、青海光伏三大场景完成全球首次2,300多项构网测试并全部通过,验证了构网技术具备与等容量同步发电机相当的能力。这一成果不仅为中国西北新能源基地稳定送出提供了新思路,更让拉美、亚太、中东非洲等电网薄弱地区看到了新能源全量并网的可能。

(雅砻江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项目)

由此可见,从传统电网的“化石心脏”到新型电力系统的“绿色心脏”,能源转型的本质是一场稳定性革命。

全场景构网技术推动新能源从装机主力升级为发电主力,让地球的“绿色心脏”愈发强健,就是能源行业的“心之变”。

如果说构网技术是撑起地球“绿色心脏”的起搏器,AI便是驱动这颗心脏精准运转的智慧大脑,让风光储电站实现自动驾驶,核心是让新型电力系统运行得更稳、更准、更经济,这背后藏着四大关键能力:

一是预测。AI融入风光储系统,推动“哑设备”将变成“智能设备”,每座电站都升级为具备“自调优、自预测、自适应”特征的智能单元,随运行数据积累持续进化,精准预判未来风光出力,从源头规避波动,筑牢电网的稳定根基。

二是调度。AI中枢系统集中监测全局,通过多时间尺度的功率与价格预测,动态调整风光储策略,自动优化储能充放策略,在电价低谷储电、高峰售电,实现电网收益最大化。

三是协同。AI统筹数百台逆变器、储能、风机协同动作,让整个电站像一个整体一样稳定运行,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运转,兼顾高效与稳定。

四是自愈。少人化、无人化,正成为GW级电站标配,通过AI实时监测提前排查设备老化隐患,故障发生1秒内即可定位隔离、启动备用方案,大幅降低运维压力。

一个AI大脑,在GW级大型电站中尤为关键。如今全球风光储基地越建越大,海边、沙漠、4000米以上高原等极端场景屡见不鲜,人工运维成本高、难度大,无人化已成刚需。华为在新疆、青海的实证项目中,便通过AI动态调整构网参数,助力电站顺利通过2300多项严苛测试,更联动无人机巡检、远程智能监护,在恶劣环境下实现“无人值守”,印证了AI的实战价值。

当构网技术的稳定之力,遇上AI的智慧大脑,绿色电力得以实现更稳供给与更低成本,这正是新能源跻身主力能源的底气。

没人会选择一颗只能跳动5年的心脏,构网型风光储电站的设计寿命是25年甚至更久,是支撑地球“绿色心脏”的核心器官。穿越生命周期的高质量,是其不可动摇的生命线。

试想一下,如果构网设备因电容老化、软件BUG失效,轻则缩短电站寿命、压缩投资回报周期,重则引发大范围停电,造成数亿元经济损失。在非洲等偏远地区,设备故障的维修成本极高,质量无保障便意味着全周期成本陡增。

因此,对风光储电站这类需稳定运行20余年的生产系统而言,高质量与高安全是最基础的底线,也是新能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我们注意到,此次峰会中,“全生命周期高质量”这一理念成为共识,是新能源持续发展的一大趋势变化。

在具体的产业实践中,华为数字能源的探索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针对储能这一核心环节,华为提出“不起火、不爆炸、不扩散、不伤人”的严苛标准,首创“从电芯到电网”的全链条安全设计与AI数字化管理,更以“电池包级热失控不扩散”技术重新定义储能安全,构筑起贯穿始终的安全防线。这一高质量理念,同样深度融入核心设备,其逆变器作为构网关键设备,凭可靠性赢得了全球客户的选择与认可。

正如BloombergNEF电网研究领域总监Peter Wall所言,逆变器在维护电网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已从企业坚守升为行业共识,越来越多主体加入到高质量设备与方案的探索中。

唯有守住这条生命线,才能让构网型风光储电站在25年甚至更久的周期里持续可靠运转,让地球的“绿色心脏”长久跳动。

构网技术筑牢根基、AI赋予智能内核、穿越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守护——能源领域的“三变”,说明清洁用能的转换已经不再是少数国家或地区关注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地区,都在呼唤新能源为主力的绿色电网。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共识:当气候危机倒逼人类告别化石能源依赖,当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暴露传统电网的先天不足,当能源鸿沟成为制约全球共同发展的壁垒,“三变”的协同发力,是破解这些困局的唯一答案。它回应的不仅是单一国家的转型需求,更是关乎地球存续的共同使命。

论坛上,华为数字能源联合与会的政府部门、电网公司、能源企业、组织协会代表们,共同发起全场景构网倡议,以产业协同加速技术落地,通过跨区域互联释放发展动能,加速消除全球能源鸿沟。

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在全场景构网技术、AI、高质量的协同推动下,能源格局有望发生几个关键跃迁:

从化石能源为主到清洁能源主导,全球能源供给的核心动力正在转换;

从区域各自为战到全球互联,构网技术的全场景适配能力,让高原、沙漠、海岛等偏远地带与城市、工厂共享同一套清洁电力网络,打破了能源供给的地理壁垒;

从少数人享有的特权到全人类共享的普惠电力,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应用正在压低绿电成本,让绿色电力变为人人可及的基本需求。

在新型电力系统这颗“绿色心脏”的律动下,稳定的清洁电力便会如血液般滋养每一个角落。人人都能用上稳定、可靠、经济的绿电,我们都是这场能源转型的见证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

地球电网的绿色心跳,和你我的心跳同频共振,便是文明与自然共生的最美旋律。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