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罗山道人洞:隐匿于时光深处的神秘石窟
作者:杨 桦
在温州大罗山龙湾区天河街道天凤村郑岙山深处,隐藏着一处名为“道人洞”的神秘洞窟群——又称陶隐洞、陶成洞。它犹如一枚被岁月尘封的文化秘钥,静默镶嵌于苍茫山色之中,其历史源流与功能用途至今仍笼罩于迷雾之内,引人遐思,待解其玄。
大罗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属典型火山岩地质构造,形成于约1.2亿年前燕山运动晚期的侏罗纪。这片古老的山体见证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地质演变,历经沧海桑田,终在自然伟力雕琢下,成就今日巍峨灵秀之貌。道人洞石窟群即依此山势,坐西朝东,顺岩层天然走向巧妙开凿,自南向北蜿蜒伸展,总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呈带状隐伏于山岚林霭之间。
洞群主体包括观海寺与卧云寺等单元。观海寺为十二开间单层石窟,殿最高处约2.8米,最深达9米,形制规整、空间宏阔,置身其间,犹可感知昔日凿石为室者的匠心与毅力。石壁斑驳,痕迹宛然,似以无声语言记录数百载春秋递嬗。卧云寺则为七开间双层混合结构石窟,上层木构、下层石砌,最高达4.5米,纵深同样为9米,其架构之巧、形制之殊,在浙南地区极为罕见。
从类型学角度考察,中国石窟艺术大多为佛教寺院,形制可分为中心塔柱式塔庙窟、无中心柱佛殿窟等多种。据现存遗址推断,望海寺石窟群很可能属于供僧人禅修与日常起居的“僧房窟”。然而其确切开凿年代与原始功能仍为未解之谜。检索历代方志、族谱、碑铭及近年所出《温州古遗址》《温州古村落》等专著,皆未见明确记载,遂成浙南地方史与宗教考古领域一桩悬案。
幸有明代文人王澈《同竹岩弟过陶成洞》一诗,为考索该窟历史提供一线线索。诗云:“洞门深锁白云隈,古木苍藤半欲摧。野鸟啼春寒更急,山花照日午初开。偶携灵运寻诗至,殊愧渊明载酒来。笑拂苔矶共君坐,且将幽意泻涓杯。”诗中“陶成洞”即今之道人洞。王澈其人虽正史未载,然据地方文献与《英桥王氏族谱》所记,可确认为明弘治至嘉靖间人,出身地方仕宦巨族,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诗题中“竹岩弟”系其堂弟王激,号竹岩,嘉靖二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以诗文书法名世。该诗语言清雅、意境超逸,既寄托士人隐逸山水之志,亦证实至迟于明中期,此洞已成形并被文人群体所知。
今日道人洞所在的观海寺已稍具规模,新建殿宇依山而起,庄严古朴,金碧相映,与周遭苍翠山色共构圣俗交融之景。登临远眺,山川如画,教人顿生古今交错、天地悠悠之思。昔日幽秘洞窟,今已成为游人访古探幽、感怀自然与人文历史的胜地。
道人洞的存在,亦折射出中国民间信仰的独特形态。南方农村地区常有佛道交融、诸神并祀的现象,百姓并不严格区分教义门派,而常以“菩萨”统称各类神祇,庙宇亦不分道观佛寺,僧道皆可主持。此种全神崇拜体系,既源于信仰的实用性与功利性——“有求则信,无求亦不斥”,也反映出基层民众对宗教义理的漠然与对巫术性仪式的持续热情。据民国时期浙江永嘉县的调查,当地数十村落中竟无严格意义上的佛寺或道观,庙宇所供多为地方神祇乃至“淫祀”。学者徐梵澄曾指出:“佛法初入中国,每与道家合,其后各自成教,遂至相争。然于民间,起信之基多在巫鬼之术,两教于此实无大异。”道人洞虽以“道”为名,却很可能历经道教修真、佛教禅修与民间泛神崇拜的多重叠加与嬗变,成为地方文化记忆的层积现场。
大罗山道人洞,不仅是一处融合地质奇观与人文遗迹的文化秘境,更是一扇窥探浙南地区明清以来宗教实践与民间精神世界的独特窗口。其价值远超石材构筑之实体,而深植于历史、艺术与社会学交织的意义之网。期待未来通过跨学科综合研究、科学保护与适度展示,可使这一藏于深山的文化遗产走出尘封,向世人诉说更加完整的岁月故事。
2025年9月14日(周日)于寄吾斋
(作者:温州市方介堪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