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股价涨声一片:我们该怎么给百度估值?

向善财经 原创

2025-09-18 19:32

文:向善财经

涨疯了,整个科技股涨疯了!

9月17日午后,恒生科技指数持续拉升,盘中一度突破6300点。个股方面,百度集团、商汤、蔚来、中芯国际、阿里巴巴和京东们纷纷领涨。

其中,百度以15.72%的涨幅领涨成分股,总市值也回归至了3603亿港元的规模!

整体,颇有种被AI和芯片业务带动全场起飞的既视感。

AI对搜索业务商业化的挤压和破局

其实在这轮普涨之前,上周百度就已经猛涨过了一波,最高涨幅9.48%。

不过,两次上涨的核心原因都大差不差,主要还是AI芯片业务的带动本质和寒武纪们的上涨是一样的。

此前百度旗下的昆仑芯官微发布消息称,公司中标中国移动2025年至2026年人工智能通用计算设备(推理型)集中采购项目10亿级订单,其中在"类CUDA生态"标段中,基于昆仑芯的AI服务器产品中标份额第一。

至于最近,则是又赶上了中芯国际测试国产光刻机等一系列积极消息的带动。

这背后的底层投资逻辑,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直观的、国产芯片的算力替代逻辑。

在英伟达被调查,H20等“合规版”GPU供货可能会受限,国内AI公司急需替代方案的背景下,当百度昆仑芯、寒武纪们被证实是极少数能大规模商用的国产AI芯片企业后,对应的AI想象力自然就会被直线拔高。

另一个是更深层的、硬科技价值的回归。

以百度为例,现在百度最大的亮点业务就是云和智能驾驶。

天眼查APP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百度实现营收327亿元,剔除爱奇艺后的核心收入约为263亿元。

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当期百度在线营销收入为162亿元,同比减少15%;非在线营销收入为100亿元,同比增长34%,主要受智能云业务增长所带动。

如果算上爱奇艺收入,两项业务总营收占比超过了50%。

至于智能驾驶业务,今年二季度,百度的无人车服务萝卜快跑,在武汉也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同期提供的全无人自动驾驶订单超过了220万单,同比增加148%。

此外,在今年上半年,萝卜快跑还先后宣布与移动出行服务平台Uber、Lyft, Inc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行服务也将拓展至美国、欧洲等全球多个市场。

但是对此,在8月20日发布完二季度报后的近两周里,百度的股价却没有迎来太大的波动。

一方面可能是投资偏好,即便2017年百度就已经选择All inAI,将AI视为未来十年的核心业务,但资本市场可能还在用过去“搜索引擎广告”的老眼光看百度,将百度视为一家在线广告运营商,而不是高科技公司,这自然就给不了太高的估值。

二是AI的持续投入又会客观影响到百度的盈利能力等表现,市场不确定性强。再加上DeepSeek之后,老牌大模型舆论上都有所承压,品牌估值受到一定压制。

三是行业没到拐点,在始终以OpenAI、英伟达芯片为科技对标锚点的背景下,国产AI、国产芯片们的投资想象力是得不到完全释放的。

毕竟,创新差距不够大,算力又始终受制于人,那么资本市场对国产AI玩家们的实际价值,必然也要大打折扣。

此前华泰证券就表示,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集自研芯片能力、AI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与AI应用场景为一身的互联网公司,百度体系内存在数个被显著低估的业务资产,如自动驾驶业务、自研的昆仑芯业务、百度文库及百度网盘等具备AI功能或属性的软件应用……

所以,这就需要一根“针”来挑破资本市场的固有认知,让投资者们对百度AI业务重新定价,重估中国硬科技的想象力。

这根“针”,前段时间是DeepSeek,现在就是百度、寒武纪和阿里们被认可的AI芯片,未来则有可能是百度们的“萝卜快跑”。

原因无他,AI这个行业需要灵机一动的创新,比如DeepSeek;但也需要日复一日的深耕,比如昆仑芯片、寒武纪以及AI在B端的落地,又比如AI应用在C端的不断渗透。

在这方面,昆仑芯片只是一个缩影,百度的AI技术积累实际上一直都是被低估的。

比如IDC数据显示,早在2024年中国区数据中心芯片厂商出货量排名中,百度就已经以6.9万颗排名第三,位于英伟达和昇腾之后,领先寒武纪的2.6万颗。

此外,还记得苹果AI选择的中国合作伙伴吗?

一家是AI研发投入超千亿,未来还砸钱3800亿的阿里,另一家就是All in AI 多年的百度,这也足以证明百度在AI方面的技术领先实力。

百度的AI战略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全栈式布局与持续迭代,构建从昆仑芯算力底座、文心大模型到千帆平台及行业应用的完整AI生态,形成技术自研可控、场景深度渗透的竞争壁垒,力求在智能时代的政企服务、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这一套完整的AI前瞻研究和生态布局,正在重塑百度长期叙事逻辑。

所以为什么此次百度涨得最猛?就像弹簧一样,过去被低估的越严重,如今反弹起来也可能就越猛烈。某种程度上,现在可能才是百度价值回归之路的开始。

因为从投资的角度看,未来对百度的期待至少还有两点:

1、未来昆仑芯片业务更大范围的落地应用,以及自身算力成本的进一步下滑。

2、自动驾驶跑通盈利逻辑后,萝卜快跑的商业化规模加速。

这两大业务过去并没有充分反应到百度的估值上,那么在逻辑变了后,我们是不是也就该给百度重新定个价了?

AI能否重塑百度的长期叙事?

现在的百度值多少钱?我们不妨用STOP法来估算一下。

百度的业务分为三大块:一是核心广告业务:

其中包括传统搜索广告及AI驱动的广告,比如智能体、数字人广告。

考虑到AI转型影响,假设2025年广告收入约600亿元,净利润率25%,保守的5倍市盈率计算,核心广告业务保守估值105亿美元。

二是AI云业务:

云业务方面,增速一直都不错,Q2收入65亿元,年化约260亿元,预估2025年收入300亿元,约合42亿美元,按照华泰研报中给出的7倍市销率计算,AI云业务的估值大概为294亿美元。

三是自动驾驶业务:2025年一季度财报来看,萝卜快跑在全球提供超140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75%。目前,萝卜快跑与Uber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无人驾驶出行服务也会出海。

由于没详细数据,大概估计萝卜快跑2025年收入20亿元,约2.8亿美元,参考华泰、摩根大通的估值,按照25倍市销率计算,保守估值为70亿美元。

如果按照海外研究机构TD Cowen预测Waymo的750亿美元估值,那么萝卜快跑成本更低,给到400亿美元也不为过。

四是芯片业务方面:2025年收入预期与寒武纪相当,如果给予市销率20倍,以9亿美元的营收计算,保守估值在188亿美元。

爱奇艺35亿美元营收,1倍市销率,与其他业务估值之和约85亿美元。

此外,百度账上有约173亿美元。

所以保守计算,百度的合理估值应该在915亿美元左右。但现实是。截止9月18日收盘,百度港股市值3652.22亿港元……

这实际上也是现在资本市场,最需要对科技公司改变估值逻辑的佐证。

当前,市场上有两种科技公司:一种是科技行业,但是靠商业模式挣钱。比如过去的搜索,又比如将零售生意搬到线上的电商等等。

另一种则是硬科技,从0到1地探索创造。直接代表的就是各种芯片、AI公司。

前者的估值,含现金量更高,市场更偏向保守估值策略,没有太多溢价。重点看的是货币化率,是现金流。

后者的估值则是成长性估值,重点是创新技术的落地空间。

虽然看的是未来,但硬科技,实际上是有确定性的。

一方面技术的先进性,最终一定会反应到估值上。就像现在寒武纪、中芯国际、百度(昆仑芯片)们的上涨,确定性就是AI行业的算力需求。

AI应用行业越多,范围越广,算力需求越有确定性,对应的芯片公司估值也就一定会上涨。

尤其是现在,随着Agentic AI的不断渗透,Token调用量将增长10倍以上,而对应的算力硬件需求将增长100倍以上,仅这一点便决定了未来芯片算力公司们的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AI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打开更大的B端服务需求空间。

比如今年第二季度,谷歌在云收入同比大涨32%,资本开支达224.46亿美元的背景下,同时又上调了全年资本开支100亿美元至850亿美元。微软也是如此,第二季度智能云业务增长26%,资本开支170.7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11%, 但预计第三季度资本开支还将超过300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

为什么投入的这么疯狂?源于对未来云服务的强烈看好。

用昆仑芯超节点上线百度公有云时,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的话来说就是:“企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已经从‘降本增效’转向‘直接创造价值’。所有计算产生的智能都会被封装进Agents,参与价值创造和交付。企业的AI云,不再是成本中心,而会成为新型的利润中心”。

所以回过头来,这波不止是百度的股价涨了,阿里、中芯国际、商汤等一堆公司都涨了。

特别是同样主打全栈AI能力,布局阿里云、AI以及芯片业务的阿里,此次股价上涨还创下了四年新高,港股总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的规模。

这再一次说明,投资市场的逻辑正在优化,优秀的硬科技公司们也将迎来真正的价值回归时刻。

至此,虽然现在百度们依然处于被低估阶段,但从长远来看,却也有可能是未来最具成长性溢价的。本轮寒武纪一夜暴涨成电子茅台,便是最直接的示例。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更多都是基于现在的AI行业发展所推测的,但实际上,AI时代最不缺的就是颠覆。就像DeepSeek对OpenAI的异军突袭那样,谁也不知道寒武纪、昆仑芯片到底能够火多久?又会不会在明天被超越?

这算是为百度们在当前狂热市场情绪下,埋下了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