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为啥这么中?|豫记
“河南人爱说“中”。形容一个姑娘人品好,可以说“这妮儿中”;夸赞某人做饭好吃,往往会大声地说上一句“做嘞真中”。
“中”,表示肯定、同意,是河南话里最具代表性、且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字。
而有一座名字里就带“中”字的城市,一直让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先生念念不忘,那就是曾被称为“天中”的驻马店。
今年5月,施一公在驻马店为西湖大学首次面向河南招收本科生作宣讲时,便以一口地道的驻马店方言开场,声情并茂地讲述他与驻马店的故事。
“我从未忘记我的人生出发点是驻马店。”
“我幸福的概念就是从驻马店来的!”
“作为驻马店人,我骄傲!”
作为驻马店的“头号铁粉”,施一公在无数场合为其代言,令驻马店刷足了存在感。这个名字里就带”中“的小城,究竟有啥魔力能让这么多人都说“中”?
撰文|郑博雯
01/
驻马店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就很“中”,位于汝南县北的天中山是天地的坐标原点。
据说西周初年周公营造东都洛邑时,为确定天下方位,曾派人遍历九州、用土圭测影。土圭,是一种由垂直立杆(表)和水平刻度尺(圭)组成的天文观测工具,古人认为在夏至的正午时分将土圭竖在地上,观测到的日影最短的地方,便是天地的中心。
当术士走到汝南,发现这里的日影为九州之最短,便“聚土垒石以标天中,名天中山”。
这丘仅有三尺三的土山,从此成了天地之中,而驻马店,也就有了“天中”的别称。
“天中山,三尺三;来到天中山,一步可登天。”这首流传于汝南民间的歌谣,虽然有些夸张,但很形象。“三尺三”极言山小,经测量,天中山的实际高度只有13.6米,是河南最矮的山;而“登天”,则描述了古时人们认为登上天中山便能与天地通灵的神奇。
走在驻马店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带着“天中”字样的店铺,就连当地晚报的名字也叫做《天中晚报》,学术期刊叫《天中学刊》。在多年来的驻马店改名争议中,“天中”更是被作为政府首选方案,多次被送审。
驻马店人表示,真不想再用这个土里土气的名字了,啥时候能让我们自豪地说自己是天中人啊!
02/
这里,还是全中国人的“老家”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连鸿蒙小儿都知道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其实也源自驻马店。
传说在宇宙形成之初,天地一片混沌,如同一个巨大的鸡蛋一般。而巨人盘古孕育在这个混沌的状态中,酣睡了约十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片漆黑,十分不满,便一掌劈开了混沌。“鸡蛋”碎裂,其中的浑浊慢慢下降变成了土地,而轻盈的部分上升变成了天空。
他站在这片天地之间十分高兴,但又怕它们再次合拢,就用双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这样一来,天与地之间便有九万里之远,不会再合拢了。但是,凭借着神力将天地开辟出来的盘古累极而亡,他的身体化作了自然界的万物,而精灵魂魄变成了人类,因此,盘古也被称为全中国人共同的“先祖”。
盘古神话的发源地、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的盘古山,也就成了全中国人的老家。
2005年,这里被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盘古神话也于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山巅之上、坐北朝南的盘古庙始建于五代,是先民为感念创世之恩而设,院内大殿高耸宽敞、黄瓦飞檐下是红柱画栋,众多神像气势恢宏,历年来香火不断。
每逢农历九月初九和三月初三(传说中盘古的诞辰和升天日期),这里还要举行庙会,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盛况空前。盘古山地区因为地理原因自成“小气候”,植被繁茂、山清水秀,常年雨水调润、五谷丰登,是当地人休闲游乐的好去处。
03/
英才辈出的驻马之地
驻马店的“中”,还体现在驻马店人身上。
这样一个经济、人口都平平无奇的城市,培育出了86位荣登“中国好人榜”、49位荣登“河南好人榜”的好人,以至于在当地还有个“好人公园”,是特地为驻马店好人建的。
曾经背负骂名的驻马店人为了洗清冤屈,攒着一股劲、憋着一口气,要凭自己的本事,像盘古一样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不仅施一公,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国家教育部原部长何伟……在这片古时用于驻马歇脚的土地上,英才辈出。
如果将历史倒带继续向前追溯,会发现嫘祖、韩非子等都出自这里。而孔子七十二贤中,有六人都属上蔡籍贯。
抗战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杨靖宇是确山县人,早年在确山领导农会运动,曾任确山县农民总指挥,他的纪念馆就坐落于驻马店市南部。高耸的大门上镶嵌着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简约而别致的院落中承载着一段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尽管天气炎热,往来参观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而杨靖宇像头戴皮帽、身穿大氅,双手持枪、昂首挺胸,锁眉凝视着这片他曾经出生入死、拼尽全力要守护的土地。
驻马店人说,就为着这些闪耀于历史长河中的名人,咱驻马店人也不能做不中的事!
04/
若说天中山给了驻马店 “天地之中” 的豪气,盘古神话赋予了这里 “中国老家” 的厚重,众多英杰令驻马店人有了底气,而来自驻马店的特产美食,则让这座城市续写着烟火传奇。
占据了大半中国人厨房的王守义十三香让驻马店成为了一座“香城”,从驻马店火车站往北走一公里,有一条道路就是以它命名的。这小小一盒利润仅有八分钱,却有过亿销售额的调味料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记忆味蕾。
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的平舆白芝麻素来以质优闻名,“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用驻马店的芝麻磨制而成的香油自然也就成了驻马店的代表性食品之一。
有人说,一个驻马店人给你送礼时送了香油,才是把你当成了真正的朋友。
一位来自平舆的豫记读者分享,过去条件差,能拿得出手的礼品就是小磨香油。不论是婚丧嫁娶送礼,还是父母为离乡游子收拾的包袱里,总有一瓶装着满满当当香油的壶。在当地,形容某物品的贵重,都拿香油比:这酒可比小磨油贵多了。
除了磨成香油,芝麻还会被驻马店人做成巧果、焦馍,芝麻叶也会被加入豆面条中,或是晾晒后和腊肉一起爆炒,别具风味。
驻马店的鸡肉胡辣汤也在河南的胡辣汤谱系中独树一帜。
这种胡辣汤是拿鸡架熬制成的,食客们最喜欢挑汤里的碎鸡肉来吃。《炊事班的故事》中,来自河南的炊事兵小毛就曾说:“哪儿的胡辣汤都不好喝,就驻马店的胡辣汤好喝。”
除此之外,上蔡的塔桥猪蹄、汝南的鸡肉丸、确山的凉粉、沙河店烧鸡……驻马店的美食实在太多,怎么数也数不完,只能拜托评论区的大家予以补充。
若你也想要品一品来自天中古城驻马店的绝味,不妨在豫记严选小程序下单这瓶有着三百年工艺传承历史的小磨香油,让这瓶皇帝见了也眼馋的香油为你的餐桌提味增香。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AI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写作?一个零零后少年的答案|豫记
“人工智能+”能在河南“+”出啥? | 豫记
豫记小助理:Y0501-01(微信号)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商务合作:1669666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