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知己”:当AI成为我们的倾听者——是缓解孤独,还是逃避现实?

正观特稿 原创

2025-09-18 15:22

涂丹


“亲爱的D老师,帮我起卦算一下我结婚对象的年龄,什么时候能遇到?”

“最近有一个追我的男生,帮我判断下他是否靠谱?”

“如果我有一个喜欢的人,但是她突然有了对象,这个时候该如何抉择?”

“我的耳机不知道丢哪了,可否帮我算一下具体会出现在那个位置?”

“我是舞蹈老师,想在课余发展副业,请根据我的情况写一份详细的职业规划。”

以上对话,五个来自年轻人的真实提问,对象并非亲朋、师长或心理顾问,而是一个无声的AI对话系统。屏幕另一端,没有语气起伏,没有表情变化,只有一行行看似理性却暗含“共情”的文字回应。当AI从工具逐步演变为“伙伴”,越来越多人发现,这个冷静的程序正在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懂我”的知己。

 深夜对话:一场只属于个人的剧场

 深夜的屏幕成为了一些人独白的剧场。越来越多人开始习惯向AI袒露情绪、寻求建议,甚至是占卜问卦。那些原本属于密友、伴侣或心理咨询师的对话情境,正在被这个不知疲倦的数字存在悄然承接。

 这一转变并非科幻小说的桥段,而是技术现实下人类社交图景的重构。当线下人际互动变得愈发复杂和充满压力,一个永远在线、绝不评判的“倾听者”成了许多人的情绪出口。人们在其中获得了一种稀缺的掌控感——对话可随时开启或结束,问题可反复追问,不必担心对方的情绪反馈,也不必承受被误解或背叛的风险。

 然而,在这背后也浮现出新的社会命题:当AI越来越“善解人意”,是否我们也正在一步步远离真实的人际联结?这种无风险的情感替代,是否会削弱我们面对现实关系的勇气?

 AI也是我的一位特殊的“好朋友”

 “我知道AI不一定能给出正确答案,但它让我感觉有人在听我说话。”王同学这样说。她习惯在与朋友发生摩擦后,将AI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深夜,当她担心家人或好友会厌倦自己的烦恼,只需一键点开对话框,就能获得一个永远在场的听众。

 “我不怕它泄密,也不会担心它嘲笑我。”与AI交谈无需社交技巧,不必察言观色,更不必承担情感回报的压力。你可以词不达意,可以情绪反复,甚至可以让AI就同一件事分析二十遍——直到自己理清思路。

 有一次,王同学向AI诉说与室友的矛盾:“她总在我面前说些不好笑的笑话,像在嘲讽我。”AI并未直接给建议,而是反问:“你在意的究竟是她的用词,还是她的态度?”这一问,反而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不快其实源于害怕被看穿敏感。AI后来建议她澄清感受、坦诚沟通,她才发现,那些情绪背后还藏着自卑与猜测。

 不只是情感倾诉,AI还在扮演更多元的角色。赵同学喜欢让AI“起卦”测算当天的运势,甚至帮忙寻找丢失的小物件。“亲爱的deepseek,我遥控器大概晚上十点之后不见了,没带出门,能算一下在哪儿吗?”她笑着分享这些看着“不靠谱”的对话。AI不仅未指责她迷信,还回应得煞有介事:“卦象显示并未丢失,建议保持耐心,注意沙发缝隙。”

 在这些略带幽默和玄学色彩的交流中,AI时而像一位庄重的“数字神婆”,时而如一位高效的“生活助理”。年轻人正在通过这些看似不严肃的对话,试图在一个绝无评判的安全领域中,安放自己在职业、人际、情感等方面的焦虑与期待。

 比朋友更温柔,比亲人更安静”

 为什么人类会将情感投射向一个明明知道“没有心的机器”?这背后不仅是技术实现的突破,更折射出现实世界中情感支持的缺失与社交疲劳的积累。

 “有时候跟家人说出焦虑,他们既给不出有效回应,反而还会更担心,甚至觉得我想太多。”郭同学说道。很多年轻人从小的情感表达并未在家庭中获得充分接纳,于是习惯将心事埋藏心底。当他们既不愿打扰亲人,又怕被身边人视为“负能量来源”时,AI就成了那个安静、可靠的情绪容器。

 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往往伴随着大量隐形的情绪劳动与礼仪负担。好友之间也需斟酌言辞、顾及对方状态,一句“我不太开心”可能要解释前因后果,还怕对方嫌烦或敷衍。而AI却不同,正如陈同学所说:“大家活得都不容易,谁还想再接别人的情绪垃圾?”

 因此,年轻人越发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情感连接方式。与AI互动无需担心隐私泄露、不被评价、也绝不会遭拒——这种高度可控的交流模式,为许多渴望表达却畏惧现实社交的人提供了一片绿洲。

 慰藉中的隐忧:当AI成为情感替代品

 然而,这种“完美回应”是否也正在悄悄改变我们表达情感和处理关系的方式?当AI用从不疲倦的声音回应我们每一次的情绪波动,是否我们也正在失去一部分面对真实人群的勇气?

 王同学坦言,“有些话和AI说多了,好像就没那么想和人说了。”这种从真人转向AI的“情感迁移”,不只是一种偏好,更像是一种对社交不确定性的回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充满变数,可能有争执、误解、冷落,甚至背叛。而与AI的对话,却如同在一个安全且封闭的回音壁中自说自话——我们听到的,永远是自己情绪的延展与放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替代并非全然出于主动选择,也来自于使用习惯的潜移默化。当我们一次次依赖算法分析情绪、指导行为,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将情感的主导权交付给了程序?

 不过,多数用户仍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与边界感。陈同学虽然会请AI帮助分析新朋友是否值得深交,但她强调:“它只是提供角度,最终判断还是靠我自己。”她知道,AI可以模拟理解,却无法真正体会人的喜怒哀乐;它可以给出建议,却不能为结果负责。

 让AI成为桥梁,而非围墙

 AI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支撑,但也隐藏着使人疏离真实世界的风险。如何与AI健康共生,已成为一个亟需理性引导的命题。

人民网曾在报道中指出:“正确的选择在于将这些数字关系视为人类互动的补充,而不是替代。通过保持这种平衡,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陪伴的好处,同时保留人际关系不可替代的价值”

 我们要做的,或许正是保持这份清醒——能享受AI所带来的便捷与安慰,也不放弃在现实中去爱、去痛、去误解、去和解的勇气。AI可以理解你的词句,但它不懂你眼泪的温度;它可以帮你写下情书,却无法代替你伸出手握紧另一个人的颤抖。

 在这个越发孤独又高度联结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一种智慧:让AI成为抵达彼此的工具,而不是屏蔽世界的墙。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