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人民医院张炎锋:13年深耕介入领域,医病更医心的“血管守护者”
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王朝锋 杨磊
嵩岳巍巍,仁心昭昭;天地之中,大爱流转。在这片承载着千年少林文化与中医智慧的嵩岳大地上,登封市总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以生命赴使命,以挚爱护苍生,日夜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宁——他们是扎根乡间的“健康守门人”,是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是急诊前线与时间赛跑的“疾风劲草”,更是走进万家灯火传递温暖的“白衣使者”…… 为弘扬新时代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即日起,登封市总医院联合正观新闻登封时报特推出“嵩岳长歌・医者仁心”专栏。本栏目将深入挖掘登封医务工作者扎根基层、精诚奉献的动人故事,通过一个个真实而温暖的事例,展现他们以仁心书写使命、以担当回应生命的崇高境界,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彰显“天地之中”的人文厚度,为“健康登封”建设注入澎湃精神力量,让医德之光闪耀嵩岳山河。
登封市人民医院张炎锋:13年深耕介入领域,医病更医心的“血管守护者”
白衣执甲,铅衣为盾
在很多人印象中,介入与血管外科的医生,是穿着沉重铅衣、在射线环境下“默默”手术的隐形英雄。他们通过微创手段疏通血管、拯救生命,却常因“幕后”操作,不被大众熟知。而在这群“铅衣人”中,登封市人民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张炎锋,却让许多患者和家属一提起来,就觉得“心里踏实”“手上靠谱”。从医13年,他不仅用精准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更用耐心细致的沟通、将心比心的关怀,践行着“医病更医心”的承诺。
“把堵塞的血管讲成‘堵车的路口’,他让70岁老人安心入睡”
“医生,要不我不治了吧,这万一下不了手术台咋办!”这是一位70多岁老人,在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后,对张炎锋说的话。患者因极度恐惧手术风险,整夜失眠,甚至想要放弃治疗。面对老人的抗拒,张炎锋没有急着开医嘱、定方案,而是拿着血管造影影像,蹲在病床前,打了一个温暖的比方:“大爷,您看,您血管里的这个斑块,就像路上堵了车。我们做介入手术,就是用一个微创的方法,用‘支架’把这个堵点疏通开。手术之后第二天,您就能试着下地走路了。”
为此,他还特意找来康复患者的视频,一遍遍讲解术后怎么吃、怎么动、怎么恢复。最终,老人放下心理包袱接受了手术,恢复良好。此后每次复查,他都紧握张医生的手说:“是你把道理讲透了,我才敢放心让你治!”
“深夜急诊主动脉夹层,他一边救患者,一边安慰家属:‘你们也得照顾好自己’”
深夜急诊主动脉夹层,他一边救患者,一边安慰家属:“你们也得照顾好自己。”主动脉夹层,被称为“血管中的炸弹”,手术紧迫、风险极高。一天深夜,科室就来了一位这样的急症患者。家属慌乱无措,连病历资料都来不及整理。生命至上。张炎锋一边迅速协调团队准备急诊手术,一边主动协助家属整理病史、联系相关科室。看见家属紧张得情绪,他特意嘱咐护士给家属接杯热水、拿点面包。“别着急,我们会尽全力,你们也得照顾好自己。”那一夜,手术从凌晨持续到清晨。最终患者转危为安。事后家属哽咽地说:“张医生不仅救了他一条命,也稳住了我们全家人的心。”
他的微信,成了患者的“远程护理师”
做介入手术,医生需穿戴重达十几斤的铅衣。一场数小时的手术下来,手术衣早已湿透。但即便如此,张炎锋也从不省略术后随访的环节。许多患者来自农村,进城复查极为不便。他就主动加患者微信,线上答疑、远程指导换药,甚至通过视频“云指导”家属进行护理,避免患者奔波之苦。“张医生是真心替我们着想”,一位患者家属感动地说,“他连视频教护理这种小事都做得那么细,是真的把我们的难处放在心上了。”专业,铸就信任;温度,赢得真心。
作为河南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荣获“优秀进修生”“技术标兵”“卓越手术奖”等荣誉的医生,张炎锋始终秉持一个信念:“介入科医生的手,既要稳准地治疗血管的‘病’,也要温柔地抚平患者心里的‘慌’。”从医十三载,他获奖无数,但在他心中,最珍贵的荣誉始终是——患者的安心与信任。他说:“医生一句解释、一个微笑、一次伸手,对患者来说,可能就是一束光。”而这束光,正在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