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布】 |《端砚》序

意门国际 转载

2025-09-18 14:02

《端砚》

                          《中华砚文化汇典》《砚种卷》之《端砚》

作者:柳新祥 柳飞

主导: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主编: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工作委员会

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

《端砚》序

端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而深厚。它凭借其“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的坚固特性,承载着千余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唐代初期,端砚就以坚实、细腻、娇嫩的石质,绚丽多姿的石品花纹,巧夺天工的砚雕艺术而被列为朝廷贡品。千百年来,端砚被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誉为“群砚之首”“文房宝中宗”“天下第一砚”。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高科技的高速发展,电脑打字代替了书写,端砚的研墨功能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端砚以优美的造型、精湛的雕刻工艺,成为当代人欣赏、收藏(投资)珍玩的艺术品。可见,了解和掌握端砚历史、制作工艺、作用与用途等知识,自然成为端砚爱好者最基本的必修课程。

近日,欣闻柳君新祥又有《中华砚文化汇典·砚种卷·端砚》一书将要出版非常高兴。悉阅书稿,令人敬佩!我常说,写一本书很难,写一本专著更难!因为,要想写一本端砚专著,没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专业操作技艺和持久的毅力是写不出来的。但我对此书的出版充满信心,并从三个方面给予肯定。

一是该书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纵观中国砚学史,历代端砚著述颇丰。唐代柳公权《论砚》首开端砚论述先河,继而宋代苏易简《文房四宝》、叶樾《端砚砚谱》、元代王恽《玉堂嘉话》、明代张应文《清秘藏》、清代曹溶《砚录》、吴兰修《端溪砚史》等诸多端砚专著论述问世,推动了端砚文化及工艺的发展。但由于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以及交通闭塞、文化交流信息滞后,多数著书者没有到过砚坑,对端砚的制作技艺、砚石特点等也只是道途听说或是引用前人论述转载,更没有能力对端砚展开全面研究,在此情况下,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舛误。而新祥则不同,他在肇庆刻砚近40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多次赴斧柯山考察,与端州采石工一起下砚坑采石,把采石、设计、雕刻等创作过程中的感想体会一点点记录下来,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在撰写过程中对前人著述中某些观点、表述等进行必要的“堪误”。特别是在书中大胆引用地质专家的最新科研成果,从地质环境、地层学、岩石学的角度对端石的成因、化学成分、矿物结构、物理性质等方面作了全面解释和分析,使人们从书中找到“端砚何以能成为群砚之首”的答案,填补了古今端砚著述中的某些不足和空白。此外,让人们在研究、使用、欣赏端砚的同时,及时了解到端砚的历史文化和鉴赏收藏等知识,这是非常可贵的。

二是深厚的砚雕功底是此书的基础。据我所知,新祥出生于我国著名的木雕之乡江苏泰兴。20世纪70年代他高中毕业,17岁就拜名师学木雕。三年学徒生活使他练就了一手好手艺,经考试应聘于当时故宫博物院下属中国砚文化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的砚雕艺术生涯,其间曾在故宫博物院、北京多家文物单位从事我国历代古砚、御用砚、名家藏砚的研究、修复和仿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砚台雕刻经验。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只身来到肇庆并扎根于端砚之乡,把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端砚创作及研究中。在创作中,他把掌握到的“宫作”“苏作”砚雕技艺巧妙地融入“广作”中,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藏家好评。

三是该书内容具体全面,可读性强。端砚坑种多、地域分布广,新祥在书中除了详细介绍“历史名坑”外,还概述了斧柯山、羚羊山及北岭山诸坑等具有代表性的砚坑石种,以期提高读者鉴别各种坑别、石质、石色、石品的能力。在工艺制作流程、端砚鉴赏收藏、端砚保养等方面,新祥通过数十年的实践和研究把成果付诸文字,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普及端砚知识,列举事例、讲述故事,生动有趣。此外,该书还汇集了多位国家级制砚大师、制砚名师、端砚新秀以及鉴藏家端砚作品图片共270余幅,相信端砚收藏爱好者一定能从书中得到有用信息和启发。

砚雕创作辛苦,搞理论研究更是艰辛,新祥在砚田用刀笔默默耕耘45年,一生无怨无悔,令我深受感动。该书是他的第五部砚著,足以见证他对端砚艺术和自身文化修养的无限执着和追求。我坚信,柳君新祥一定会再接再厉,让更多更好的端砚作品和专著问世。为弘扬端砚文化,传承砚雕技艺,培养更多砚雕专业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聚砚斋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jvPQvSZfiP2FsOFbsC4IBg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