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长歌 | 郑州黄河边最老“居民”,一棵皂荚树的绿色见证

中原网 转载

2025-09-18 10:06

“黄河之水天上来”,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流经郑州已经褪去上中游的奔放,展露出母亲河的沉静与宽广。

在黄河大堤的公路上一路向东,黄河的河面如鎏金一样铺向天际,堤岸杨柳垂映着波光,不知不觉间,我们就来到金水区来童寨村的黄河段。在这里,有一位郑州黄河边最老的“居民”,静静伫立在岸边,已经守望了黄河600多年

△黄河畔的皂荚树

它是一棵古老的皂荚树,经历了无数次风雨的洗礼,始终顽强地扎根在黄河岸边。如今,它粗壮的树干需三四个成年人合抱,皲裂的树皮间露出了几个树洞,苍劲的枝干向天空伸展,枝叶繁茂,新发树枝上缀满了皂荚,从半空中垂了下来。

墨绿色的皂荚果泛着油润的光泽,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

△树干上的树洞

传说与村庄

“虽然这棵树的树龄大概是600年,但是我们这里关于它的传说却要追溯到北宋末年”,来童寨村党支部副书记裴保林向我们讲述着村民流传的故事,“‘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泥马渡康王”讲的是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曾作为人质出使金国,幸得以脱身。在逃跑的路上,赵构梦见有人对他说:“金人追过来了,快走,门口已准备了马”。于是,赵构惊醒,发现马已在侧,便跃马渡黄河,过河后把马拴在一棵树上稍作休憩,转身后发现马已化为泥塑。

△陶塑的骏马

来童寨村的西侧就是马渡村,相传就是当年赵构南渡黄河的地方,当年拴马的那棵树,就是这棵皂荚树。人们在树下聚集,建起了村庄,就是来童寨村

几年前,村民们在皂荚树下立起了一匹陶塑的骏马,不仅是让人们记住这个传说,也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曾是来童寨村的所在地。

△皂荚挂满枝头

以前,皂荚树是整个来童寨村的中心。

“这棵皂荚树就在我们村的北侧,我们家的院子就紧挨它”,裴保林回忆着,“那时候,无论是村里开大会还是村民闲坐聊天,这里总是聚满了人,夏天的时候,好像整个村的人都能坐在树荫下”。

裴保林今年51岁了,在他的眼中,这棵皂荚树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他还记得小时候在树下听戏、玩耍的情景。

“那时候,我们村里有个戏班,皂荚树下就是他们排戏的地方,我们小孩就在树下听他们咿咿呀呀地唱着”,裴保林说,“虽然还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但是咱们豫剧的曲调我一直记到了现在。”

△柱子支撑着树枝

2002年的时候,因为防汛需要,来童寨村整体往南搬迁,现在村子离这棵树有1公里左右。黄河岸边,只留下了这棵皂荚树承受着岁月的洗礼。

“这几年,皂荚树一些树枝被风刮断了,我们就立了几根柱子将比较大的树枝支撑起来”,裴保林说,“虽然村子离古树远了点,但是村里人还是愿意经常到树下去坐一坐”。

从新来童寨村到古皂荚树,村民们穿过的,正是这几年新建的沿黄生态廊道

△沿黄生态廊道(资料图 马健 摄)

绿色的守望

在这条生态廊道里,巨紫荆、云杉和白杨树矗立在道路两旁,成片粉黛乱子草、大滨菊、月见草,让这里更加丰富多彩,观河广场、滨水步道和黄河绿道的建设,让皂荚树旁的生态廊道不仅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一到周末,很多市区的人都会来到我们这里,一边观赏黄河一边休闲露营”,兴达路街道党工委委员王莉说,“尤其是春天,道路两旁的紫荆花开了,真的漂亮。”

△黄河之水天上来

随着生态廊道的建成,这里已成为郑州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黄河岸边,皂荚树也越来越广为人知,来童寨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里整洁的街巷、红墙灰瓦的联排庭院、规整的农田和特色的民宿集群正展现着新的风采。

“以前村里有人在黄河边开饭店,如今都搬到了村里开起了民宿”,裴保林说,“不但环境变好了,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了。”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们一体化推进了马渡、来童寨、黄岗庙三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王莉介绍道,“我们搭建起‘沿黄专属网格治理体系’,让黄河岸边的整体环境及安全态势越来越好。”

△枝叶繁茂的皂荚树

这棵600多岁的皂荚树,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默然地看着身边发生的一切。它亲历了黄河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目睹着来童寨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不断前行。

△皂荚

来童寨村皂荚树下的戏班早已不在,不过皂荚树下的演出却依然延续着。皂荚树的道路旁,一道红色的横幅上写着,十一长假期间,这里邀请了豫剧团连唱四天。

半个月之后,人们会再一次聚集这里,豫剧的唱腔将再次回荡在黄河岸边,皂荚树将继续见证着母亲河畔的生生不息。

我在这儿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策划 | 张新彬

统筹 | 辛晓青

执行 | 赵宁 禹亚楠

撰文 | 袁连贺

摄影 | 袁连贺 杨飞

视频 | 杨飞

编辑 | 王淑

校对 | 李晓影

设计 | 陈任佳

特别鸣谢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园林局/郑州市林业局/金水区委宣传部/金水区兴达路街道办事处/来童寨村村委会

以及每一位热爱古树的市民朋友们~~~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