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黄河奔流看今朝
黄河安澜,幸福流长。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河南作出重要指示,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
地区生产总值超1.45万亿元,增长5.7%;进出口总值5565.8亿元,稳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2.8%,连续三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组数据喜报“晒”出2024年成绩单,感受到郑州的向上之力。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引擎,郑州始终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锚定“幸福河”建设目标,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阔步前行,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顶层设计谋定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如何落地实施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从而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动能?
蓝图规划自是重中之重。
战略推进伊始,相关部门即对接国家、省规划,编制了郑州市总体发展规划和起步区建设方案(2020—2035年),配套编制了“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及生态综合治理、防洪与水资源、文化博物旅游等N个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构建起了“1+1+1+N”的规划方案体系。
郑新黄河大桥
具体建设实施中,坚持项目为王。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黄河滩地公园、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400多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200亿元,重点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沿黄科创带等战略落实的重要载体。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幸福河”。把“守护黄河万无一失”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先后实施黄河郑州段控导工程、黄河“十四五”规划防洪工程等30多项工程,实现黄河干流和流域一体防洪、协同安全,城市防洪标准提升到主城区200年一遇。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城市稳定退出后20位,黄河花园口断面水质连续五年达到Ⅱ类。
持续开展“清四乱”行动,2020年以来,1800多个黄河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到位,“四乱”问题实现“动态清零”。推进邙岭森林生态、低滩湿地生态、中高滩休闲生态“三大生态保护”工程,生态绿化提升4.9万亩、造林绿化2.4万亩、修复湿地1万余亩,建成惠济到中牟76.5公里的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基本实现邙岭森林化、大堤景观化、滩区自然化、河流清洁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河”已具雏形。
“四条丝路”协同发力开放能级持续跃升
郑州通过持续提升开放能级、不断放大枢纽物流优势,尤其是“空中、陆上、数字、海上”四条丝绸之路的协同并进,郑州已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已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典范、发展联动的坚实桥梁、联结民心的宝贵纽带。如今,郑州至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线越来越密集,现已覆盖欧美亚三大洲24个国家200多个城市,货运量不断攀升,“双枢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卢森堡货航郑州航线累计运营航班已突破6000架次,为郑州引进了上百种全球高端冷链食品、精密仪器、奢侈品等商品,也将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运往世界各地。
“陆上丝路”驰骋不息,中欧班列扩量提质。一列列满载“河南造”智能电动汽车的专列,从郑州国际陆港发出,历时十余天即可抵达目的地,比海运节省大量时间,为“新三样”产品出海提供了稳定高效的物流选择。新能源集卡运货来,中欧班列(郑州)添“绿意”。
作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州的“数字丝路”活力无限。创新的“网购保税+线下自提”模式、1210保税备货模式持续升级,为消费者带来了“秒级通关”“当日达”的极致体验。同时,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也通过这条“丝路”,将特色产品卖向全球。
虽然深居内陆,但郑州通过大力发展铁海联运,无缝衔接“海上丝绸之路”。开往青岛、连云港、上海等主要港口的铁海联运班列已实现常态化高频次运行。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货物通过铁路直达港口装船出海,真正实现了“出海口”的内移。
科创发力奏响高质量发展郑州强音
科技创新,郑州又闯进全国百强榜名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2024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中,郑州进入“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TOP100”前20强。
黄河滩地公园内的无人驾驶公交车
六年来,郑州在科技创新方面“一路狂飙”:
郑州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今年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60亿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进入全国前20;创新平台建设上,郑州中原科技城综合评价在全国348个科技城(科学城)中跃升至第15位,郑州市重组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在郑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17家,在郑省实验室达到18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4家,引进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郑州研究院16家。
郑州产业集群加速成势。仅用时55天,超聚变郑州生产线首台服务器下线;宇通研发的5G自动驾驶公交畅行神州;汉威科技气体传感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27个汽车产业链项目落户郑州航空港,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及研发中心项目在郑州开工,产业不断集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擦亮“算力之城”金名片。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在郑东新区北龙湖畔闪亮登场,超聚变战略发布会上众多合作伙伴齐聚谋发展。郑州与甘肃庆阳、新疆哈密合作,探索建设全国首个集约型、系统性、跨区域算力网络“郑庆哈城市算力网实验场”。当前,郑州5G网络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41.34个,位列全国第六;互联网网内、网间平均时延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三位。
华为、比亚迪、富士康……众多头部企业纷至沓来,河南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在先进计算、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基层治理、智慧交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落地更多产业。
万里黄河,在郑州奔流过境,激荡起滚滚春潮。这里是千年古都,赓续着文明的深厚根脉;这里也是科创沃土,以科创赋能、产业升级的强劲动能,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本报记者 李娜 成燕 侯爱敏 张倩 刘盼盼 文 马健 李新华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