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马一浮《旷怡亭口占》的旷怡亭竟在这里
《旷怡亭口占》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
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
抗战开始,国难当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移,乐山这座西蜀小城成了民国内迁重地。各界文化名流作为文化传播者纷来到乐山,其中一位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马一浮。
1939年,马一浮到了乐山,他乌尤寺创设了“复性书院”,由自己任院长并担任主讲。乌尤寺建筑面积不大,除佛教殿堂建筑外,只有始建于明代的旷怡亭和始建于宋代的尔雅台是非佛教建筑,因此在选择作为书院用房时就颇受约束。
但当时升任主持的遍能方丈是一个极富学识且十分开明的高僧,故书院的用房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大体以旷怡亭、尔雅台作为讲学课堂,东客堂作为图书室,罗汉堂两侧小院作为职工办公住宿用房,弥勒殿二楼作为学生宿舍(因楼前院内有两棵荔枝树,故名荔枝楼)。共使用寺庙房舍十余间。
马一浮初到乐山是住在城内洙泗塘,书院成立选定乌尤寺为院址后,马一浮便迁住于乌尤寺内尔雅台楼上。后来,马一浮在乌尤山北麓麻浩河畔新建五间平房,以竹篱为墙,作为他一家人的居所。取庄子“濠上辩论”之意,自名为“濠上草堂”,并自题了“濠上草堂”四字门牌挂在围墙门上。
一次,乌尤寺内的荔枝成熟下树后,遍能法师亲自送与马一上册品尝。马一浮说:“出家人化缘十方,可我却化缘十一方。连和尚的缘我也化啊。”遍能法师答道:“这不叫化缘,是先生和乌尤山的因缘。”出家人、在家人有缘相会,古寺与书院因缘和合,世间少有。
后来,遍能和尚造大桥,取名为"濠上大桥”。
(综合)
